政府铺路搭台农牧民返乡创业

09.06.2016  21:09

  “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宫帐守卫”。鄂尔多斯市户籍人口157.3万人,外来流入人口就达45万人。其中农牧民工劳动力42.4万人。为进一步拓展农牧民返乡创业就业空间,真正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部门搭台筑巢,拓展创业就业空间。

   架起创业桥

  依托当地煤炭、羊绒产业和特色经济的优势,鄂尔多斯市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和帮助返乡创业农牧民工融入城乡统筹示范点和返乡创业园。实施摊位租金补助措施,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同时在城乡统筹示范区田园都市设立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创业园。开发100个小商品摊位,进行特色经营,帮助农牧民工创业,摊位补助资金每年150万元。支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返乡创业,鼓励农牧民发展农牧民合作社、活畜交易市场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从事农畜产品加工、休闲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支持农牧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网上创业,挖掘、升级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绿色农畜产品等特色产品,借力互联网+技术开办特色店、连锁店和品牌店。创业是增加就业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大众创业,鄂尔多斯积极打造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整合和盘活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出台扶持政策措施,优化了创业环境,激发了创业热情,让越来越多的人圆了创业梦。今年1~4月实现转移就业79173人,完成年度计划79%。

   免收税费金

  对于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农牧民返乡创业,当地均给予减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并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所有摊位在签订协议时效内免收租金,并联系各行政、监督部门给予协助办理商户营业所需证件,免除所有税费。按规定给予返乡创业人员创业担保贷款并予以贴息,将农牧民工等返乡创办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毕业年度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将符合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小微企业发展资金等其他扶持政策规定条件的,及时纳入了扶持范围。1~4月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00万元。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费,免收摊位费等共计500万元。

   搭建服务网

  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继续推进乡镇村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市、区、乡镇、村四级劳动保障平台33个,配备33名协理员。并支持电信企业加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建设投入,建成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如96158市民服务热线、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创业东胜微信公众平台等;扩大了电子商务进农牧民创业园,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依托现有存量资源,如东兴时代创业园等各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带动返乡人员依托其平台进行网络创业。截至目前,网络创业人数达到650人,网络创业企业130户。

   教给拿手活

  围绕市场需求,在优化培训结构,拓展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上下功夫,新增了SYB创业培训+电商、微商培训、农产品安全知识、农业法律法规等培训内容。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视频观看、实际操作和学员互动等形式开展。今年以来,创业培训累计798人,完成年度计划18%,培训后成功创业434人,带动就业1185人。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本着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以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服务群众为理念,规划建设了集农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农牧民综合创业园,以培养本地优秀商户,推广绿色土特产品,打造诚信市场,使农牧民综合创业园真正成为本地农牧民企业家特别是新生代农牧民工的孵化器。既繁荣了本地农贸流通市场,也促进转移农牧民就业创业。农牧民创业园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总建筑面积8475平米,项目于2013年10月13日正式开始入驻。总体规划容纳实体数130户,现入驻实体达100户,成功孵化59户,入驻实体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221人。(文/图杨硕荣 贺文慧)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8日07版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