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你的故事吧】“自己也能活得这么有价值!”

25.11.2016  11:06

​崔秀玲教孩子们制作丝网花。记者孟和朝鲁摄

  “崔老师,这个蝴蝶兰怎么做呀?”

  “先把金属丝绕成圈,然后固定叶子、花蕊和花瓣。中间的3个叶片用3号圈,外围5朵花瓣是7号圈,纱网用紫色双色料。做这个丝网花呀,搭骨架最关键了,同学们看着我,咱们现在开始绕圈……”

  这是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每周五下午4点到5点的“小巧手兴趣课堂”。问话的是四年级女生李佳蓉,答话的是学校聘请的课外辅导员崔秀玲。讲台上的崔秀玲约摸四十六七岁,中等个儿,偏瘦,一头烫发扎在脑后,淡雪青色衬衫领子翻在藏蓝色西服外面,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不好意思,才下课,让你们久等了。”笑声朗朗,崔秀玲快步向我们走来。交谈中得知,除了“崔老师”这个角色,崔秀玲还是东河区北梁新区北一社区“妇女之家”妇女创业园的骨干、北五社区的网格员。在家里,她是能干的主妇、两个孩子的母亲。

  身兼“数职”,忙到脚踩后脑勺,还整天乐呵呵的。搁在3年前,崔秀玲想都不敢想。她是地地道道的北梁人,那时,全家“蜗居”在23.68平方米的土房里,所有家当就是一盘火炕和几样简单的家具。一入秋就张罗着买煤,怕到了冬天涨价;夏天搭个棚子在院里做饭,风一吹一脸灰。

  “那日子真是过够了。看见个树棍棍也要捡上,拿回家引火用。每天掏炉子,碎煤块,两手黑,没个女人样儿!”崔秀玲感叹,“冬天带孩子洗澡,得走40分钟去梁下的澡堂。怕感冒,又是蒙头又是套衣服,麻烦得不得了。我就想,哪怕有个20平方米的家呢,只要能洗澡就行。没想到梦想真的实现了!”

  2013年,政府主导的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当年底,崔秀玲一家就拿到了新房钥匙。45.32平方米的楼房,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房子是装修过的。买了几样电器,一家人欢欢喜喜搬了家。新家所在的北一社区是专为安置北梁居民而设的新社区,是东河区第一个直管社区。

  安居思乐业。东河区政府积极谋划适宜产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搬迁后北梁居民的创业就业问题。在各级妇联和北一社区的努力下,妇女创业园于2014年初步成型。社区请来老师教做丝网花、艺术剪纸、十字绣、手工鞋等。区红十字会还把创业园纳入“博爱家园”项目,拨出专款作为扶持资金,用来购买制作原料。社区负责联系买家,所得收入归居民所有,创业园的女工不需要自己投入一分钱,都能按件取酬。崔秀玲有灵气,一点就透,不多久就由学员变成了老师。

  “我命好,都享受上了。公益性岗位,做丝网花,在学校里教孩子,每月能挣3000多块呢。以前在梁上,靠去饭店打工挣点儿家用,丈夫也是打零工,经常没活儿,生活跟现在是没法儿比。最重要的是,这几个工作稳定,环境好、离家近,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特别是给娃娃们当老师、教社区的姐妹们做丝网花,让我觉得自己也能活得这么有价值!”崔秀玲说,26岁的儿子如今有房有工作,就等娶个媳妇儿进门了。小闺女刚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挺用功。“真的没有什么愁人的事了。”

   记者点评

  包头市东河区70%以上的失业人员和80%以上的低保人员居住在北梁。政府主导的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后,历经2013年的百日攻坚和2014年的春秋两季会战,曾经的城市伤疤已经不复存在。随着5.66万户“老北梁”陆续搬入新居,就业成了很多居民最迫切的需求。不仅要让北梁居民搬得出、住得进,还要住得稳、过得好。市、区两级政府创新思路,出台公益岗位开发、小额贷款帮扶、大学生创业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崔秀玲在内的数千名北梁就业困难人员彻底走出棚户区“阴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安居梦、就业梦。(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高雪芹、施佳丽、吕学先、孟和朝鲁、怀特乌勒斯)

[责任编辑 王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