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新家园】王善村:系住乡愁 见证幸福

29.09.2015  13:27

  村民张春生的老屋与新房。去年他的老屋在旧村整治中被选作村史馆。

  鸟瞰王善村。

  一大早,王善村的“张家大院”农家乐就开始忙碌起来,环境整洁在张大姐看来那是必须的。

  上联:翻身不忘共产党,下联:幸福感谢毛主席,横批:祖国万岁……一幅幅散发着时代气息的对联红纸黑字贴在墙上。两颗老梨树在门前摇曳生姿,丰硕的梨子压低了枝头。屋内土炕上,煤油灯和印有毛主席头像的瓷缸静静地放在矮腿桌上……此时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包村干部王铭贤正在和屋主张春生合计着如何摆放新收集来的老物件。

  这座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土木结构民居,现在成了王善村村史馆。充满历史气息的老物件儿让老屋别具韵味。

  “那两颗梨树是我亲手种下的,屋里的摆设也是我各处收集来的。”张春生摩挲着梨树说,“去年村里实施旧村整治,不但给我们硬化了路道、绿化了环境,还把我家的老房子翻修改造成了村史馆,我们全家都很自豪啊!”

  2014年,王善村在旧村整治,靓化房屋、绿化村屯和硬化道路的同时,配套建设了3500平米中央休闲健身广场和400平米综合活动室。广场周围还特意保留了不同年代的后套特色民房,从上世纪30年代的36眼窗户土坯房一直到新世纪现浇顶房屋,立体展现了河套民居的变迁史。

  “俗话说眼见为实,保留原貌建设新村,能让人们通过对比,最直观地感受到村里的变化。人老恋旧,这些老房子也成了我们这些老人最好的回忆。”83岁的村民张万顺对村史馆情有独钟,一有空就会来这里给游人讲讲以前的事,久而久之他成了村史馆的义务讲解员。“前几天有一个离乡多年的人回村探亲,看到村史馆激动地对我说,这就是他梦里的家乡。”

  王善村地处五原县西郊八里桥南侧,素有“西北菜籽第一村”的美誉,是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五原县因地制宜,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项目整合、产业支撑、长效管理”的原则,根据王善村的地理优势,提出以实施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为载体,将该村倾力打造为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庭院式现代农业旅游观光村的目标。

  “目前,王善村共实施高标准造林225亩,其中经济林167亩。经济林建设以户为单位,充分利用废弃圈舍,已经探索出一种自给自足型现代林业管理种植新模式。”王铭贤说,“种植经济林不但为村民游人提供了舒心宜居的生活环境,还可为游客提供庭院瓜果采摘、农家自酿粮食酒等农家乐餐饮特色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王善村“十个全覆盖”工程走的就是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路子:乡村干净整洁,瓜果飘香,留住了一份美好;老房子上演年代秀,也系住了一份乡愁!

  “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我们村里看看,多了解我们的河套文化,和我们一起见证今天的幸福。”王铭贤自信满满地说。(记者 安寅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