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右旗"十个全覆盖":"三种模式"科学推进温暖了农牧民的心

25.01.2016  12:44

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移民新村。 

阿拉善右旗举行“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观摩会。

  阿拉善右旗是自治区边境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生态脆弱,“水困行难”、农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等旗情特征尤为凸显。全旗现辖7个苏木镇40个嘎查,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牧民1.1万人。气候干旱少雨,地表无径流,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在4000毫米以上。道路等级低,为全盟唯一未通高等级公路的旗。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与腾格里沙漠形成三处“握手”之势,全旗沙漠面积占总面积的46.6%。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阿右旗针对特殊的旗情实际,按照盟委确定的“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和“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兴业护边”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在工程推进过程中,阿右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嘎查总人口、人口集中度、地域位置、交通条件、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土地条件、其他特殊要求等八项指标因素,通过积极征求农牧民意愿,组织农牧民代表、嘎查两委班子及相关部门专业人员进行测评打分科学确定嘎查覆盖模式:评价得分≥20分的嘎查选择集中覆盖模式实现全覆盖;评价得分≥15分<19分的嘎查选择转移覆盖模式实现全覆盖;评价得分>10分≤15分的嘎查选择流动覆盖模式实现全覆盖。自工程实施以来,阿右旗通过分类定级,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探索走出了“全力打造集中覆盖、政策引导转移覆盖、全面惠民流动覆盖”3种覆盖模式,以“十个全覆盖”实现“幸福全覆盖”。

   集中覆盖模式

  对于立地条件好、人口集中、生产要素集聚的公路沿线以及苏木镇驻地的嘎查村,坚持村镇一体、融合互补,集中项目资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集中覆盖区共涉及14个嘎查,占全旗总人口的近20%。建成了塔木素“富有浓郁民族特色边陲新苏木”、巴丹吉林镇额肯呼都格嘎查“城边村”、板滩井地区“多村联建”等示范工程。

   转移覆盖模式

  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农牧民已搬迁转移的嘎查村,鼓励农牧民向中心城镇和基础条件较好的苏木镇驻地转移,使农牧民融入城镇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转移覆盖区共涉及15个嘎查,占全旗总人口的近50%。近年来,阿右旗依托退牧还草、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补奖等重点项目,累计搬迁转移农牧民4700名,并通过建设农牧民住宅小区、实行创业扶持、15年免费教育以及“12349”便民为老服务等综合措施,解决了农牧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

   流动覆盖模式

  对边境、边界、边远地区的嘎查以及农牧民,兼顾守土戍边、生态保护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定点保障、流动覆盖。流动覆盖区共涉及11个嘎查,占全旗总人口的近30%“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阿右旗着力提高居边守边农牧民生活水平,危房改造最高补贴6万元;修建筒井27眼、配套单户型净水设备27套,共解决1203人安全饮水问题;对710户农牧民进行风光互补系统扩容,蓄电量统一扩容至600瓦以上,从解决照明向看上电视、用上冰箱提质;安装“户户通”卫星接收设备1100户,建设地面数字电视基站4座;新建流动嘎查卫生室9个,并结合农牧区家庭小药箱,实现农牧民就医全覆盖。着力发挥文化大户、乡村医生作用,探索建立并行管理机制,嘎查及有关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和业务指导,文化大户、乡村医生负责日常管理运行,就近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和医疗服务,提高文化和医疗设施利用效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过程中,阿右旗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灵活推行“三种模式”覆盖,扩大农牧民群众选择权,突出建设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标准,宜拆则拆、宜建则建、宜转则转,做到接地气、顺心意、暖民心。让“农村变”与“农民富”互动发展,农牧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发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阿右旗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基础更加牢固。(文图均由阿拉善右旗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