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无边——锡林浩特市红十字会棚圈救助项目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锡林浩特市红十字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结合锡林浩特地区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救助项目,棚圈建设救助就是其中重要项目之一。
锡林浩特市以蒙古族为主体,畜牧业仍然是许多牧民赖以生存的生活生产方式。而锡林浩特市又常年伴有大雪、暴雨、沙尘暴等恶劣自然天气现象,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区。据调查资料分析,我国牧区草原大雪灾大致有十年一遇的规律。当暴风雪来袭,没有棚圈或仅装有简陋棚圈的牧民所圈养的牲畜自身难以抵抗,最后大多冻死。牲畜是牧民最宝贵的生活财产,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因此,保护牧民的牲畜首当其冲被锡市红十字会列为保障牧民生活的第一要义。
《礼记·礼运》中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慈善事业在今天,已不仅仅是物资上的救助,更是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之一,相比短期的应急救助,市红十字会更加重视从根本上解决牧户牲畜保障问题,形成帮扶救助长效机制。
2011年,锡市红十字会将棚圈建设救助项目提上日程,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锡市红十字会多方面筹备用于建设棚圈的善款,多次细致深入的开展项目调研、可行性论证,最终计划在白银库伦牧场援建20座标准化畜用暖棚,每座棚圈81.12平方米,建设总面积1622.4平方米,总投资56万元。此项目得到市委、政府和上级红十字会的高度重视,锡市政府从紧张的沙源治理经费中拨出20万用于棚圈建设,自治区红十字会援助15万元用于项目开展,剩余款项由红十字会援助或牧户自筹。7月15日,市红十字会在白银库伦牧场举行棚圈建设救助项目启动仪式,拉开了棚圈建设项目的序幕。施工过程中,市红十字会聘请专业工程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理,白音库伦牧场与受助牧户负责工程建设日常监督,市红十字会与白音库伦牧场按工程进度分阶段进行检查验收,确保了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施工,20座棚圈建设工程于9月2日全部竣工。经市红十字会、白银库伦牧场、牧场红十字会、受援牧户和工程监理人员共同对项目工程进行整体验收,全部为优质工程。
棚圈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牧民的保畜率,增加了牧民了收入,增强了应对恶劣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了牧民的一直认可和好评,2012、2013年春冬交替季节,雪灾又一次侵袭了锡林浩特市,牧民财产和生产资料受到严重威胁。面对暴风雪灾害,市红十字会紧急开展救助工作,筹集援助35万元,为白银库伦无棚圈或仅有简易棚圈的中小户牧民建设标准化畜用棚圈10座。项目验收合格后,棚圈立即投入使用,棚圈产权归受援牧户所有,牧民的牲畜从根本上得到了保护,抵御风沙雨雪的能力增强,因自然灾害导致的财产损失减少,受援的牧民解除了恶劣天气对牲畜威胁的后顾之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此时,市红会的慈善工作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根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与之相应的慈善思想也源远流长。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悲”,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各流各派虽在表述上不尽相同,然义理相近,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为民以及人类共通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我国当代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晚,然而我们的发展迅猛,慈善事业于市红会而言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
本着这样的信念,棚圈工程继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14年,锡市红十字会投入15万元,在巴彦宝拉格苏木,为特困户援建5座棚圈,5户受助牧民走上致富路;2015年,锡市红十字会投入19万元,分别在朝克乌拉苏木和巴彦宝拉格苏木援助5座100平米的棚圈,再一次帮扶贫困牧民走上致富路。棚圈项目建设中,市红十字会竭力为牧户提高棚圈面积、提升工程质量,以红十字会基金为基础,加上专项募集的善款和牧户自筹资金,争取每一分钱都用在扶贫助困的刀刃上,每一份善意都传在受助牧户心尖上。截止2015年9月,锡市红十字会棚圈建设项目共计投入72万元,援建棚圈40座,受益人数120余人,为牧民挽回了经济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
牧民扎苏和,是锡市朝克苏木乌优特嘎查的贫困牧民,妻子多年患病导致家中经济雪上加霜,仅有的90只羊根本无力支付巨额医药费。当锡市红十字会得知扎苏和家庭的困难情况后,为他制定了一些列的帮扶救助计划,助其脱贫致富。2013年,锡市红十字会为扎苏和家购买了25只适龄母羊,作为巩固和扩大牲畜规模的基础,并为其援建了畜用暖棚一座,65㎡住房一套。如今,扎苏和已基本脱贫致富,家庭年收入已达到4万余元,羊群规模增长到200余只,并在逐年壮大。
棚圈工程仍在继续,不论短期或长期,只要牧民有援助需求,市红十字会将不遗余力开展救助工作,尽力争取帮助每一户有需求的牧民,这是慈善事业的目标,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整个棚圈项目进行过程中,暖暖的善意四面八方满溢开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头顶风脚踏雪下乡视察,为资金的募集、工程的展开前后奔波,建设棚圈的同时发放救助物资。牧民自筹部分资金补齐工程中资金短缺的缺口。2013年雪灾后,市民们纷纷前来捐款救济受灾的牧民。政府专项拨款用于配套救助建设并迅速下达针对救助灾民的相关政策,使得市红十字会各项扶危济困项目驶向“快车道”,锡市红十字会的防灾备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锡市红十字会的帮扶救助工作顺利进行,离不开全市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理解和鼓励。或许慈善就是这样,无形具有召唤心底善意的力量,大爱无疆,善意无边,正是每一份小小的用心才能汇聚书写出善行的意义。
锡林浩特市红十字会会长姜久江曾经说:“胸怀博爱之心、传递友善关怀是我的毕生所愿,在真诚帮助困难群众的红十字事业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为有幸成为一名红十字人而感到无比自豪!”这也是每一个红十字人想说的那句话,在善行中体现个人价值,是每一个红十字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