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改水,收入增了一大截

14.06.2016  14:44

  插秧机缓缓前行,6行嫩绿的线条在水中越描越长,一幅美丽又充满希望的画面。眼下,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水稻种植全面铺开。

  尼尔基镇西拉金村村民于为泉种植水稻已经有十几年了,家里共有40多亩水田,今年他还租了20多亩:“种植水稻虽然辛苦些,但是经济效益好,相比玉米一亩地800块钱的毛收入,能多挣近一千块,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出去打工强。”

  尼尔基镇副镇长狄家元介绍说,莫旗境内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而且土地不存在化肥过度使用的问题,种植的水稻绿色安全。加上当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稻的品质、口感都非常好。最大的困难是大多数耕地分布在丘陵地区,地势高灌溉困难。

  近几年,莫旗把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建设优质高效的标准化农田,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仅今年莫旗就将投资100多万元,帮助农民改造2万亩旱田,还将打造5个水稻种植专业村。预计今年全旗水稻面积将达到20万亩,其中10万亩将被打造为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同时,莫旗境内尼尔基灌区等水利项目的实施,也会明显改善当地的水稻灌溉条件。

  55岁的陈德富经营着一家水稻加工企业。他还牵头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了周围600多户农民加入,共有稻田2万余亩。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种子、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等“八统一”,既降低了农户成本,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加工出来的稻米比其他农户的每斤能多卖一毛多钱。

  狄家元说,这两年,莫旗传统农作物大豆、玉米市场行情非常差,农民挣不了多少钱,有时候还赔钱,很多农民就把眼光投向了水稻种植,主动将旱田改成水田。有的河水灌溉不到,就自己拉水种,虽然成本高了些,但是还是能赚钱,农民对水稻的期待和依赖越来越大。

  “等灌区工程建好了,我就把自家的旱地也全部改水田,收入能增一大截。”帮忙插秧的于为泉亲叔伯哥于为民指着远处正在进行的灌区工程说,眼里满是希望。(记者 钱其鲁)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14日16版

[责任编辑 孙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