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需要文艺的声音

05.01.2016  09:36

  “十个全覆盖”深刻地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直通村外的柏油马路、黄墙红瓦的新院落、安全饮水到家中、改造的新校舍门前红旗飘扬……这些不仅成为农村牧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也燃起了不少文学艺术家的满怀激情。时代发展需要多声部发声,社会进步需要文学艺术来记录和呈现。因而作家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心中的情感来表达和歌颂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好的心情。

  在这些声音中,作家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大地吹过锦缎的风》是佼佼者。读这篇“十个全覆盖”采风侧记,仿佛我们也跟随作者走过一段北上草原的旅行。

  鲍尔吉·原野是草原之子,从他的笔锋里可以看出他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草原的风、天空、云、草地、牛羊以及所有活动在草原上的生灵,都充满深深的眷恋。鲍尔吉·原野重回故里,看到“十个全覆盖”后的新农村新牧区,眼前的变化让他叹为观止。这一时间唤醒了他许多纯情的记忆,也丰富了他笔下的旅行。“乌兰敖都已经不是沙海里的几间破房子,绿树成行,草场青翠。”“这回我看到的乌兰敖都,如同城里的小区。村里蓝顶白墙的大瓦房前后成排,院子砌红砖花墙。原来的石头水井和大柳树的地方开辟成彩砖铺地的文化广场,村巷覆盖水泥路面,路边花池子摇曳着半人高的格桑花。牧民脸上带着适合用油画表现的浑穆的气质。他们看上去不那么紧张疲惫了,神色安适。”朴实的语言风格,亲和、自然,不夸饰,在一片深情中带给读者一种闲适的新农村景象,透着一股泥土的清新。

  鲍尔吉·原野从东到西行车2000多公里,穿越了内蒙古7个盟市。他用独特的新闻视角和创作手法,书写出了不同的情怀与体悟。关于额济纳旗马鬃山苏木修路的讲述,让人印象深刻。马鬃山是内蒙古最后一个不通乡路的苏木。“牧民居住点相距几十公里,大部分人终生没离开过村庄。去年6月,全长89公里的马鬃山通乡公路开工。修路人白天顶着酷暑施工,晚上睡在沙漠半地窨子里,上面蒙帐篷,否则半夜太冷。如果来了沙尘暴,不一会儿就把车牌子打成白板,数码全没了。他们怕迷路,手机没信号,如果迷了路就成木乃伊了。他们常看到海市蜃楼的幻景,此景看多了让人绝望,诱发眩晕和呕吐。这个地方属于无水区,半径60公里内找不到水。在牧民导引下找到的浑水,只能施工,不能喝。饮用水要到120公里外的地方调运。修路工一天出好几身汗,但4个月的工期内没人洗过澡,洗不起。2014年10月16日,公路竣工。通车那天,修路人没敲锣没打鼓,全都低头哭了。牧民们本来挺高兴,看他们哭成这样,也跟着哭了。路是啥呀?是真金白银,也是血水、汗水和泪水。”这样的细节刻画、画面感极强的白描把读者一下子带到了现场,读过之后内心五味杂陈,既为马鬃山牧民修通公路而庆幸,又悲悯修路工人的艰辛。

  好政策带来好时运,农牧民的幸福指数日渐提高,有多少外出打工人的不断返乡,共同建造我们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绝对不是在讲故事、听故事中完成的,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力量,有像修路工人一样一砖一石的铺砌,也有像村医一样一心一意的坚守……作为文艺工作者,力所能及的就是用自己的文学、艺术来弘扬真善美,记录时代发展的脚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有这样的新农景观,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傅丽祯)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