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全覆盖·领导论坛】赵春涛:创新视听传播 做“十个全覆盖”的代言人

03.12.2015  11:03

创新视听传播做“十个全覆盖”的代言人

赵春涛

  我有幸带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采访报道团跟随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现场观摩检查全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感触最深、最难忘的是所到之处扑面而来的现代新农村气息和荡漾在农牧民脸庞上灿烂纯朴的笑容,那是源自心底的真情表达。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十个全覆盖”涵盖了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充分考虑了需求和可能,是我们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郑重承诺。”这个承诺正在变为美好的现实。可以说,这是一场农村牧区转型发展的伟大实践,一场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内蒙古自治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的历史跨越。

  一、“十个全覆盖”——补齐“短板”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然而,不能忽略的一个现实就是,很多农村牧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观。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果断行动,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工程的实施,对于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补齐民族间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两个“短板”,如期完成“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任务,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个全覆盖”——彰显民生情怀

  悠悠万事,民生最大。“十个全覆盖”是浩大的发展工程,更是细小的民生关怀。“十个全覆盖”关键在“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不能落下一人、不能落下一户、不能落下一村。据统计,内蒙古已开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嘎查村达9388个,完成投资561.04亿元。一路观摩走来,深切感受到群众对党对政府的感激之情,看到了党群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

  三、“十个全覆盖”——贯穿发展观念

  “十个全覆盖”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贯穿着浓浓的永续发展观念,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村牧区发展的重点工作。

  “十个全覆盖”不仅美了村子,更富了村民。各盟市将惠农惠牧政策落实、各类产业项目建设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统筹规划、畜禽、粮油、林果、药材、蔬菜、旅游等一批特色富民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批“产业村”、“亮点村”,使“十个全覆盖”有了相应的产业支撑,夯实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真正变成了群众受益的发展工程。

  四、“十个全覆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人民群众。“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民解忧、为民办事,赢得了民心、汇聚了力量。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万名干部驻村蹲点,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直面矛盾、克服困难、谋划发展,兑现承诺掷地有声,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密切了干群关系。

  基层党组织是距离农牧民最近的家。“十个全覆盖”像一面旗帜,指引基层党组织不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党员干部不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十个全覆盖”是最生动的党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举措。这无疑为全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奠定了坚强的民意基础,为内蒙古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提供重要支撑。

  五、“十个全覆盖”——秉持方向引导舆论

  观摩一路,自治区党委王君书记说的最多的是“推进这项工作,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当成事业去干,什么事都能办成。”让参加观摩报道的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受教育、受鼓舞。跟随自治区观摩活动结束后,我台按照王君书记的现场指示,分批次组织台里的离退休老干部、共青团员、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利用周六日走村串户观摩学习,驻村蹲点,与农牧民对话、聊天,感受农村牧区的新生活、感受“十个全覆盖”带给群众的变化与喜悦。大家难掩激动与兴奋,除在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中编发消息、特写外,路途中就发起建立了“金秋山乡行”微信圈,交流心得体会,分享所见所闻;播音员主持人们以“名嘴视线”建起了微信圈,吸引了不少环节干部和编辑记者参与互动。

  作为媒体人,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要勇担当、敢作为,用我们的笔真实反映民情民意,用我们的话筒和镜头记录百姓生活变迁,为自治区推进“十个全覆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刻理解自治区党委政府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时代背景和深远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将宣传报道任务,紧紧抓在手上,牢牢扛在肩上。二要坚持用事实说话,典型引路。用一个个小村、一户户农家的新旧变迁,反映农村牧区巨大变化,凝聚人心、增强信心。三要坚持长远规划,分批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宣传报道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避免一阵风、表面化。四要坚持创新报道,突出优势。用老百姓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画面,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作者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