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人物】李井泉:“机警耐苦”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18.08.2015  12:30

建国后,李井泉(中)陪同毛泽东主席视察农村,与农民亲切交谈。

  

李井泉(前左)率部挺进大青山,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

   他带领部队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与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及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的创建和发展建立了卓著功勋——

  李井泉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的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井泉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你很适宜做政治工作”

  李井泉1909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秘密组织的读书会,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积极探求革命真理。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7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到达临川时,李井泉受党组织的委派,毅然参加了南昌起义部队。之后任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组织发动群众,坚持开展工农武装斗争。

  1930年夏,李井泉受东江特委派遣,去中央苏区进行联络工作,苏区前委书记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他,并语重心长地说:“你很年轻,精明强干,又有文化,很适宜做政治工作,希望你努力学习马列著作,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与士兵共甘苦,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工农大众。”随即,他被分配到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办公室担任秘书长,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在毛泽东的亲自教导和培养下,李井泉的理论水平和军事素养提高得很快,先后担任了红一方面军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独立第3师政治委员,红35军政治委员等职,逐步成长为红军队伍中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

   “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

  1934年10月,李井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并担任中央直属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政治部主任等职,协助纵队司令员刘伯承抓好直属纵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对于李井泉坎坷的长征路,党中央评价极高:“他三次过草地,历尽艰辛,始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和统一,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井泉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副旅长、政治委员。进行了收复晋西北七城等战斗并参与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同时派出多支工作队深入山区、乡村向老百姓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吸收工人、农民参加抗日队伍,使358旅由陕北出发时的4000余人发展成为1万余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1949年初这支部队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第1师的光荣番号。

  1938年春,党中央做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6月毛泽东致电八路军总部,特别强调:派往该地区的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须政治军事皆能对付,且能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决定,去大青山的部队由第120师派出,命令李井泉率队前往,其他事项由贺龙、关向应决定。贺、关立即着手组建大青山支队,任命李井泉为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姚喆为支队参谋长。

   转战阴山700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形成

  1938年8月,李井泉等率八路军120师大青山支队冒着酷暑进入绥远。在绥南地区建立绥南根据地,主力抵达归绥、武川、陶林、集宁地域,与在当地坚持抗日斗争的杨植霖等率领的蒙汉游击队胜利会合,共同开辟绥中根据地。9月3日,大青山支队主力攻入日伪军盘踞的陶林县城(今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歼灭、击溃日伪军300余人。9月9日,我军夜袭四子王旗乌兰花镇,俘虏伪蒙军及保安队180余人。9月20日,大青山支队第2营在营长唐金龙率领下于归(绥)武(川)公路最为险峻的蜈蚣坝设伏,击毁日军汽车4辆,击毙日军少佐以下官兵80余人,将八路军抗日的声威从大青山北麓传到了南麓的土默川。9月下旬,李井泉等同志率大青山支队主力进到归绥、武川公路以西,建立绥西根据地。9月26日大青山支队在包头以北固阳县后脑包进行阻击战,毙伤日军200余人。10月1日,夜袭包头以东石拐镇,毙伤俘敌400余人。10月27日,夜袭平绥铁路上的陶思浩火车站,全歼日伪军100余人,取得绥西三战三捷。

  我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在李井泉、姚喆、彭德大等同志指挥下,突破日寇的重重堵击、围攻,转战阴山700里,机智灵活地开展游击战争,历时数月,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到1939年,大青山支队发展到1500余人,还有12支兵力达600余人的游击队。

  李井泉等深入蒙古包和回族居住地,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极大热情去做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各寺庙喇嘛的工作,把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吸收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组建勇猛善战的骑兵抗日劲旅

  大青山地区山峦起伏,村落稀疏,到了冬季,朔风怒吼,大雪飞扬,步兵行动极其困难。而日伪军均是机械化和骑兵部队,我军初上大青山时吃了不少没有骑兵的亏。1938年底,李井泉就建立骑兵问题请示中央,中共中央在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这一地区的战斗,非有骑兵不行”,“应该使自己迅速拥有多数骑兵”。1938年11月,大青山支队迅速将步兵改为骑兵,以适应斗争的需要。他们一方面在战斗中从日伪军、顽匪手中缴获了大批战马,另一方面向爱国绅士和开明地主募捐,很快解决了马匹、鞍具问题,组建成一支精干的骑兵部队。他们虚心请教当地马倌和善骑射的蒙汉族群众,学习驯养方法和骑乘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指战员们学会了驯养战马的方法,掌握了马上作战的本领,逐步成为一支勇猛善战的骑兵抗日劲旅,大青山支队也改编为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

  1940年初,在大青山的抗日形势相对稳定之后李井泉奉命调回晋西北。

  1943年3月李井泉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治委员,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批优秀军政人才。

   没有获得军衔的“无衔上将”

  解放战争时期,李井泉任晋绥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兼晋绥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成为中共在晋绥地区的重要领导人。1948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晋北、绥包等战役。之后与贺龙率部进军西北,解放西安,随即千里挺进大西南,配合刘邓第二野战军为解放祖国的西南边陲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全面实行军衔制,李井泉虽然兼任大军区成都军区的第一政治委员,但工作重心主要是在党政工作上,因此没有获得军衔,被誉为“无衔上将”。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纪海平)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