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卫:扎根祖国边疆献身科教事业

12.12.2014  09:28

  原标题:扎根祖国边疆献身科教事业

  ——记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李保卫

  李保卫,男,汉族,1960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主要从事冶金过程与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保卫教授多年来坚持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先后获得“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为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必须自觉地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李保卫教授是这么说的,多年来更是坚持这么做的。

  1982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李保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条件比较落后的原包头钢铁学院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此就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默默耕耘,不懈钻研,由于业绩突出,1993年、1997年、1998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三次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短短几年内,便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李保卫始终坚持一个理念,那就是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他带领团队一直围绕“草原钢城”和“稀土之都”做文章,针对钢铁、稀土产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企业在高温冶金炉堂辐射传热热流方程方面存在着很大缺陷,辐射传热热流方程计算结果与实验不符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产品质量的下降。为了精确计算高温炉堂辐射传热输运方程,李保卫教授带领团队深入钢铁生产一线现场攻关,经过反复测试和深入研究,建立了辐射传热输运方程,使高温炉膛内复杂热过程的计算更加科学。这一方法与自动控制相结合,先后应用到包钢、太钢等钢铁企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针对钢铁企业的实际需求,李保卫教授开展了冶金连铸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并应用到精炼设备改造与过程优化中,有效提高了钢液的洁净度与精炼效益。他采用自主研发的瞬态有限元分析程序,计算了包括不锈钢、合金钢和碳钢在内的铸坯收缩曲线,并对结晶器锥度进行了优化设计,显著改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结晶器的寿命,项目成果已在包钢等多家钢铁企业连铸生产中使用。

  为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形势,李保卫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与包钢集团公司合作,针对高速钢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展了高速铁路钢轨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的科学研究,实现了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建设起一条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满足轧制高速铁路钢轨技术要求的万能轧机高速钢轨生产线,实现了钢轨的高精度轧制,使包钢生产的百米高速钢轨产品质量在同类产品中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多年来,李保卫教授带领团队紧密结合包头稀土资源优势,以白云鄂博多金属共生矿资源清洁、高值、综合利用为研究主题,制备出一种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且强耐酸、碱腐蚀的特种微晶玻璃材料。该科研成果先后申请获批了系列专利6项,创新团队制定的“矿渣微晶玻璃管材”生产标准,被批准为国家行业标准。这一成果的中试产品,已先后应用到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酸法提取氧化铝工程输粉煤灰管道等企业的生产实际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李保卫教授经常说,科研工作不能单打独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多年的科技创新过程中,他将团队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目前李保卫教授带领的创新团队已经涵盖矿物加工、冶金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一支多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利用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的生力军,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大影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李保卫教授带领团队正在创造新的成就,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