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一村一品“多功能叠加”建设村级文化室

18.05.2016  11:57

  走进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大碾子村文化活动室,读书、娱乐、下棋的群众挤满了屋子。正在读书的18组村民胡淑华放下书,对记者说:“自从有了文化活动室,我们读书看报可方便了,感觉自己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不少。”大碾子村文化活动室的景象是喀旗积极推进文化室建设、打造文化惠民新平台和主阵地丰硕成果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喀旗坚持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以文化养育为核心注重文化品质培养,以激发兴趣为手段带动群众参与,以创意设计为支撑打造特色品牌。如今,文化特色鲜明、场地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已成为喀旗文化室建设的特色标识。

  特色打造让靓丽窗口溢芬芳

  五月的马鞍山,青山吐翠,绿水泛波。走进马鞍山村文化活动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鞍山村地名志。地名志以雕刻的形式介绍了该村的民间传说、村名由来、村庄位置、面积、人口和产业发展。

  “地名志是我们文化室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地名志向村民介绍村情、村史。可以说,地名志不仅是村民了解村史文化的窗口,也是对村子未来发展的浓缩。”张国志书记说。

  “除了地名志,文化室还设置了产业展示。”记者跟着张书记,走进产业展示室。从山野菜到农家乐,从葡萄采摘到工艺酿造,从生态建设到产业发展,一张张图片生动地反映了马鞍山村生态立村、旅游强村、产业富村的发展轨迹。

  将地名志文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将棋牌室、阅览室等基本功能设计与特色文化展示融合,是喀旗特色文化室建设的基本架构。无论是马鞍山村、高营子村,还是头道营子村、土城子;无论是山葡萄、林果业,还是运输业、中药材……图片与实物相互映衬,发展历史与未来规划和谐融汇,文化打造与创意设计完美互动,是记者参观时的最大感受。

  为实现文化室建设的提档升级,尽快形成“村情、村史、村艺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展示”的文化室新风格,喀旗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村级文化室提档升级的意见》,逐村制作建设方案,将文化室建设与文化特色展示、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攻坚、廉政文化宣传等内容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张扬个性而不雷同,统一要求而不死板,尊重文化而不单一,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室。 

  小城子镇是蒙古族人口集聚区,也是革命烈士高桥战斗牺牲的地方,这里有三百年皇家陪嫁牡丹,还有漫山遍野的苹果园。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镇紧紧围绕四大主题进行。村头的陪嫁牡丹文化广场用《固伦郡主下嫁额琳臣》、《驸马府》、《驸马与公主共同赏花》等12幅壁画配合蒙汉双语解说词,将三百年皇家陪嫁牡丹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在赏花的同时,充分感受塞外牡丹的深厚文化底蕴。广场中千回百转的长廊、古朴典雅的凉亭和周围十几盏宫灯式太阳能路灯与村民家高低起伏的园林墙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于皇家的御花园。民族风情园中静卧的奶牛、雄伟的金顶大帐、温馨的蒙古包、勒勒车充分展示了蒙古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情景。村中宽敞的水泥路直通远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桥烈士陵园。而蜿蜒伸展的小路则连起了一处处生机盎然的果园,在这里美丽已经变为实实在在的收益,装入百姓的口袋。

  管护机制,各显神通。“我把电话都写在每个垃圾箱上了,谁家垃圾量大,一个电话打过来,我们就会把车直接开到他家院里,把垃圾全部运走。这样,村里人高兴,我们也省事。”八里罕镇河南村保洁员李桂峰说。为了增强村民的保洁责任意识,河南村采取每人每年出资10元保洁费,加上村里补10元、镇财政补20元,共同完成垃圾清运保洁工作。对于个别乱扔乱倒行为,群众积极举报,保洁员李桂峰更是经常开着垃圾车到当事人家中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今河南村的成功经验已经在全镇推广。存金沟乡辖区居民主要分布在两条流域沟内,该乡发动50名护林员兼职卫生保洁员,实现小投入办大事。三座店镇居民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卫生保洁工作交给专业保洁公司负责,25个垃圾房统一编号,标明责任人及联系电话,接受全镇人民监督。目前,全县15个乡镇全部建立起了自己的环境保洁队伍。

  据统计,宁城县自实施村容环境整治工程以来,已建设垃圾填埋场(点)84处、垃圾池(箱)及转运站2491个、公厕125个,修建文化广场303处、32万平方米,路边加宽硬化156.7万平方米,改造院墙32.8万延长米,修建长城垛、花墙、栅栏64.7万延长米,粉刷和绘制文化墙60.96万平方米,栽植树木5.5万株,安装太阳能路灯2647盏。

  今年,宁城县计划投资10.12亿元,新建垃圾填埋场20处、垃圾池855个、公共厕所150个,实施墙体改造101万平方米,修建文化活动广场63处。(记者马文基)

  

[责任编辑 吴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