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帮修村里路咱也来捐款

13.10.2015  11:19

  捐款现场

  □文/图记 者赵遐

  通讯员彭志强

  10月5日,在距离石拐区老区8公里的山区沟谷处,市级贫困村五当召镇新曙光村热闹非凡,大家听说驻区帮扶干部要帮村里修路,曾经在村里生活过的市民、从庄稼地收割回来的村民、市区驻村帮扶单位干部职工、驻区企业负责人、干部和村民的亲戚同学朋友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村委会大院,早早地排成长队等待捐款。“你1000、我500、他300……”大家尽力为修路捐款出力。

  当日,新曙光村就筹集到各方捐款近7万元。曾经因为诸多因素未能修通的“石拐区通村最后一路”——这条通往老城区8公里的崎岖路将修通。

  一封倡议信牵动百姓心84岁老党员带领村民捐款

  石拐区干部下乡驻村“推进‘四个全面’加强重点工作落实”动员会召开以来,新曙光村“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入攻坚阶段。下乡驻村工作组进入全天候的蹲点推进当中,大家进村调查、入户摸底、开展帮扶,和五当召镇、村委会村民联动推进各项工程。

  驻村干部在摸底中,村民反映的最多问题是路。村主任温宽说:“村里建成2个合作社,有60多头肉牛和7000多只土鸡,苦于通村大路,不是被水冲就是被大车压,崎岖不平的运输让大家致富不方便。”

  村支书云钢柱也表示,“过去村民意识不强,10年前区里本来准备经过村里,修建通往五当召的旅游通道,因村民补偿问题阻挠、耽搁,造成旅游通道改道,修路延时,路不通也让发展山樱桃产业受阻。”

  对于驻村干部和村民来说,村民要想致富修路首当其冲。

  10月2日,一位驻村干部和曾在石拐区长大的同学,在微信群发的一封倡议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们离开石拐20多年了,大家可知道家乡还有未硬化的通村公路……十项惠民工程正在进行中,资金短缺成了最大障碍。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论多少,善举不分先后,重在有份爱心。”

  虽然驻村干部没有把修路资金困难的事情告诉村民,但是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得知这个倡议,主动回来捐款,村民得知纷纷效仿出力。

  84岁老党员胡建义说:“干部给村里修路,有困难自己扛着。我是老党员,我要带头捐这个钱,不仅我捐而且我要带领村民捐,为咱村修路是百年的积善行德的事,咱村民能不管吗?再困难也要参与。”

  胡建义老人亲手将300元现金交给工作人员。在老人带领下,村民们你300、他500,父亲捐了儿女捐,小孙子孙女也要用零花钱捐,大家参与其中。

  一天间,村民自发捐款23070元。驻村干部们被村民的热情感动:“村民的每一分钱我们都将用在刀刃上,登记造册。”

  八公里乡村路撑起小康梦修路让新曙光村见到曙光

  兴修新曙光村通村公路一直是石拐区委、政府的重要安排,由于新曙光村地势复杂、沿河道分布,修路的同时需要打防洪坝,修路造价高,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

  为了让这条路变为现实,区委政府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助、村民自筹和帮扶单位支持”方式,形成合力、推动实施。本次干部驻村和村民自筹举措,让这条公路离现实变得更近。

  市政协将帮助协调资金,帮扶“道路建设、危房改造”;石拐区委、区政府将根据规划、提供各项保障、出资补贴建路,让村民快速走上畅通路;相关部门也将依据职责推进修路工作……

  而驻区企业古顺园、包头好心市民、石拐曾经居民、驻村干部亲属同学等也纷纷捐款,为的就是修这条路。在庄稼地里收割未赶回来的村民有的打电话回来表示捐、有的让在村村民帮着捐……,干部村民一起捐资修路成了十里八乡的佳话,捐款修路正在进行中。

  驻村干部感同身受,“被大家的积极善举所感动,被村民们参与建设家园的热情所感动,这看似一次简单的募捐,但意义深远,增进了干群关系和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一定要把村民们辛辛苦苦的血汗钱用好用实用在刀刃上,对干部们也是一种激励,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记者手记

  一名驻村干部在《为新曙光的村民点赞》的文章中写道,“今天,从村民们踊跃参加捐款的行动和大家听说要修路欣喜的笑脸和眼神中,看到村民们对这条路的渴盼,和对修路这件事的支持。让我们一起来为农民们点个赞!”

  筹款修路,托起的不仅是一个村,更赢得的是一片民心。

  这条路不仅能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改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和“好不容易攒点鸡蛋卖,拉出去全颠烂,土豆、白菜堆在地头出不了村”的现状,而且能将有区位优势的新曙光村有效地融入到五当召、九峰山旅游腹地中,成为致富路。届时村里的养殖基地、生态农业,甚至要兴起的农家乐、牧家乐将迎来曙光,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将拓宽,增收致富的曙光不是梦想。

  这正是自治区“十个全覆盖”的初衷,也反映出更多的干部群众正在积极地思考“我为十个全覆盖做点啥?”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