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晒晒准考证
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关于高考准考证的故事也越来越多。5月6日,41岁的呼和浩特市读者杜占江也参与到本报《晒晒准考证》的活动中来,分享了他21年前参加高考的故事。
杜占江向记者展示了他在1994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如图)。记者发现,该高考准考证的纸质已经发黄,部分被水浸过,当初贴的照片还是黑白的,关于考试时间、考场等说明的字迹还清晰。与现在高考准考证不同的是,名字为手写,考试时间为7月7~10日。考试科目分为8类:语文(汉语文)、化学、数学、外语、物理(历史)、政治、外语听力测试、蒙古语文(朝鲜语文)。
“1994年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次命运的转折点,所以我就把这张准考证收藏了起来。”说起当年的事情,杜占江感慨万千。“1993年我高考失败,当时家里为了供我和姐姐读书,已经欠了不少外债。我打算出去打工,但父母不同意。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自己出去临时打了两个月工,挣了学费才回来复读。”
两个月后,杜占江拿了自己辛苦挣来的400多元钱,回到了乌兰察布盟商都县二中复读。那一年,他起早贪黑,只为了能在这唯一改变自己命运的比拼中取胜。即使高考那几天多吃一个馒头,都算是给自己的“福利”。
高考结束,杜占江也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样旅游、睡觉、玩耍,而是一边在工地打工,一边等待高考分数发布。“当初没有电话查分、网络查分这么先进的手段。临出分数那几天,我们每天守在学校的传达室。当分数下来找到自己的分数条后,我差一点跳起来,我的分数超过了分数线40多分。”杜占江说到此处还是那么激动。
当天,他用临时打工赚来的钱请同学们吃了一顿猪肉烩菜,还买了一个大西瓜去县城的舅舅家报喜。第二天又急忙赶回家,给父母通报喜讯。当母亲放牛回来得知他考上大学后,高兴得手舞足蹈,逢人便“炫耀”,当晚还宰了一只老母鸡庆贺。“要知道我是那个小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
现在的生活虽不算富足,但也稳定安逸。这一切,都得感谢高考!”杜占江说道。文·摄影/记者马丽侠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