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梓:传承弘扬传统民族医药学造福各族群众
2月11日至12日,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辽市委书记杜梓亲切看望慰问通辽市蒙医药专家学者和教学科研、临床医疗团队,向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杜梓强调,要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传承弘扬传统民族医药学,加快推动蒙医蒙药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更好地造福各族群众。
那木吉拉从事蒙医药文献研究工作多年,发表专业论文25篇,国际性交流3篇,国家级8篇,优秀论文6篇,2004年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文献课题《医学诀窍秘籍》翻译注解项目(藏译蒙)并获得中国西部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012年末,受市政府委托,年近八旬的那木吉拉承担了翻译整理蒙医药文献资料的大量工作。目前,他已完成《本目苦斯尔》《甘露药名参考》《蒙古奥特奇精选》《苯教四部》等四部藏译蒙文献,其余任务正在实施中。在那木吉拉家,杜梓向他致以节日的问候。杜梓指出,蒙医药文献的翻译工作对蒙医蒙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蒙医药文献整理工作,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在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更多学术成果更多更好地造福社会。杜梓嘱咐那木吉拉要保重身体,继续发挥作用。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关心好、照顾好老专家的工作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包金山是包氏蒙古族整骨世家的第4代传人,著名蒙医整骨专家,是蒙医整骨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终身成就奖。多年来,他治愈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骨伤病人,对整骨疗法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包金山家,杜梓向他送上了节日的祝福。杜梓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民族医药政策,高度重视蒙医工作,不断增强我市蒙医药的发展活力。希望包老保重身体,继续带领好团队,把传统整骨疗法发扬光大,造福各族群众。包金山激动地说,感谢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我将继续为整骨疗法发展壮大做出贡献,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中国梦的通辽篇章一定会描述得更加美好。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现有蒙医药教学科研人员4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8人,高级实验师5人。该学院蒙医学、蒙药学与蒙西医结合临床3个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也是自治区重点学科。曾在蒙医药研究中获国家专利8项、国家新蒙药证书2项、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批件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鉴定科技成果17项。杜梓认真听取了该院教学科研团队成员对蒙医药研究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他们为蒙医蒙药产业及推动学校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勉励他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牵引,以工作主攻方向为切入点,带动蒙医药发展;二要抓好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基本依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作为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三是要以信息化、科技化提升传统蒙医蒙药产业,着力提高蒙医蒙药产业现代化水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唯一一所“以蒙医为主、蒙西医结合”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蒙医医院。为了充分发挥蒙医药在农牧区医疗保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医院与30家农村牧区医疗单位建立医疗协作关系,促进了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杜梓观看了该医院蒙医科室,并不时驻足与蒙医专家、患者交流。杜梓指出,要加快改善蒙医蒙药基础设施条件,尤其要加快蒙医院的建设步伐,加大蒙医药研发人才、临床人才、实用人才的培育引进力度,积极构筑人才聚集的“洼地”,努力把蒙医蒙药发扬光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贺志亮,副市长贺海东等陪同慰问。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