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关注你已经离不开的网络文艺

10.12.2016  13:33

  《盗墓笔记》《藏地密码》《鬼吹灯》,一系列选题大胆的网络小说是不是曾经让你看得直呼过瘾?《花千骨》《琅琊榜》《甄嬛传》,一部部网络小说改编的热播电视剧是不是也曾经让你一追到天亮?除了网络小说,《奇葩说》《火星情报局》等各类网络综艺不断挑战着网友们的笑点;不管你愿不愿意,街边的商铺或广场舞大妈的音响里总会播放着那么几首你叫不上名字但是听过一两句后就被瞬间洗脑的网络歌曲;当然你肯定还会想到网络直播,从游戏直播到才艺直播、野外生存直播,网络主播把无数宅男从空虚无聊中解救出来······

  12月7日,由自治区文联理论研究室主办的内蒙古网络文艺现状与前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内蒙古各地区的网络文学作家、高校专家学者、有关文艺网站和自媒体的文艺家共计50余人参与讨论。研讨会现场的讨论氛围相当热烈,从下午两点半开始,前后共有13位关注网络文艺发展的学者、文艺家畅谈自己的想法。身为重度网络依赖症患者的记者也是不知不觉就听了3个多小时。

   听听他们怎么说

  内蒙古文联理论研究室原主任耿瑞坦言,自己也曾大量阅读网络小说并被其中扑朔迷离的剧情深深吸引。网络作家的异军突起为作家队伍注入新力量,文艺经营的垄断被打破,文艺创作的自由重回民间。与传统作家相比,网络作家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他们创作心态开放自由,精神压力小,勇于开拓封闭已久的创作领域;同时,网络作家选题多从自身态度和网友兴趣出发,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网络与读者实时交流,近乎定制的创作优势是体制内作家无法相比的;最后,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加之出版影视业的推动,网络文学开始进入主流文化的天空。但是耿瑞也承认,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也显露出不少问题,诸如为片面追求点击量而产生通俗化娱乐化的写作方式,甚至出现“枪手”代笔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创作有灵魂和思想深度的好作品。

  内蒙古文学网主编王锦江说:“网络文学的江湖中遍布英雄豪杰,不断向传统文学英雄发起挑战,爱恨情仇溶于网络,网络文学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他认为,网络给了文化草根们一个前往文学世界的通天梯,网络文学以其与传统文学不同的“颜值”和零门槛与作家对话的便捷吸引广泛的读者。王锦江认为,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不论是优秀的网络文学还是其中的一些糟粕,都在无声无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结构,网络作家在向往自由的同时应当学会自律,让网络文学更加精巧,而非走向无边无际的“俏皮嗑”。

  资深影视媒体专家黄斯钦毕勒格侧重网络音乐领域谈了几点看法。他认为,相比文学作品,民间音乐的传播难度更大,而网络的出现无疑给音乐传播带来机会,促进了民间音乐的繁荣激发着民间音乐人的创作激情。对于内蒙古草原民族音乐而言,网络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优秀的作品通过网络被赋予生机,而一些口水歌的流行无疑是对草原音乐发展的打击。在他看来,做好通俗音乐更需要综合的文化底蕴,否则通俗便会流于庸俗。他发现,现在的很多年轻音乐人过于依赖技术,忽视对于艺术规律的掌握,而总是依靠技术来补短板从而变成技术的附庸,这有违音乐的本质。“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说实话,相比传统文艺,记者认为网络文艺的界定相对模糊,繁荣的发展态势也充斥着不少泡沫。对于网络文艺,我们除了关注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以外,还有更深的精神价值需要挖掘。正像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于文艺而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日趋成熟给文艺类型和文艺理念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每个人内心藏着的“文艺小青年”被唤醒,互联网用其虚拟的“上帝之手”为每个文化草根建好了一方舞台,庞大的网友集群凭借着自由意志选择观看“表演”。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希望以后提到网络文艺,也可以像传统文艺一样想到几个流派分支,说出几部代表作品,脑子里浮现出的不是段子手绞尽脑汁写出的那么几句网络流行语,霸占屏幕的也不再是分不出谁是谁的所谓“网红”。(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柴思源)

[责任编辑 王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