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景新生活——杭锦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纪实

22.02.2016  16:12

   瑞雪兆丰年,眺望初春的杭锦大地,红砖蓝瓦的新房里洋溢着暖暖春意,家家户户沉浸在春节团圆的喜悦中,诉说着新年新景新生活。“十个全覆盖”这一幸福工程,让寒冬中的千家万户切实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如今,走进杭锦旗的农村牧区,曾经破旧残败的土坯房变为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坑洼泥泞的小路被平坦宽阔的油路取代。放眼望去,从沿河千里沃野到梁外茫茫草原,田成方、路成网、家家户户住新房的新景,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惠民政策送来及时雨

  杭锦旗坐落于黄河几字湾的南岸,全旗辖7个苏木镇、76个嘎查村,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属自治区级贫困旗。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全旗将82%的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依然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农牧民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严重制约农村牧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农牧民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

  两年前,记者采访伊和乌素苏木乌日更嘎查牧民巴特尔时,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村里的小伙儿米尼忽马上要结婚了,一直想盖个新房,但是由于路不好走,去砖厂买砖2毛钱,拉到家里就成了7毛钱了,运费比砖都贵。眼看女方要来家里看看了,房子还没盖起来,他的父母急得团团转……”

  自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鄂尔多斯市委政府抢抓战略机遇,统筹全局,科学部署,坚持“六位一体”“三项建设”统筹推进,一幅五彩斑斓的民生画卷在杭锦大地上展开。杭锦旗迅速行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将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改变农村牧区贫困落后面貌的有利契机,举全旗之力进行集中攻坚。

  “油路通在家里头,远近出门不用愁;自来水接在碗里头,喝在肚里甜在口;坐在新房热炕头,打开电视看全球……”

  说这话的正是独贵塔拉镇隆茂营村的村支书郭刚,春节刚过,隆茂营村文化活动室内人头攒动,村支书抑扬顿挫的打油诗引来村民一片欢声笑语,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一年多了。

  隆茂营村居住着500多名农民,拥有耕地1.5万亩,很多人世代在这里生存。这里一年前还是残墙破房、脏乱泥泞,自从“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这样的变化正在杭锦旗76个嘎查村全面推开。

   水电路房架起连心桥

  吉日嘎朗图镇苏布日格村属于沿黄渗漏区,村内常年积水,空间狭小,村民生产生活存在诸多不便,工程建设中,将该村搬迁到地势较高的沙台地统一规划建设。

  去年,对于苏布日格村的吴灵芝老人来说是难忘的一年,她告别了居住30多年的土坯房,搬进了统一规划设计的砖瓦房,热水器、自来水、煤气灶各种生活家电应有尽有。老人乔迁那天激动地泪流满面。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杭锦旗充分考虑发展定位、发展条件等因素,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群众主体、注重创新”的原则,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确保把工程建成符合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民心工程。

  创新引领发展。在苏布日格村“十个全覆盖”施工现场,杭锦旗旗委书记云卫东介绍说,在推进危房改造过程中,综合考虑三区规划、产业发展等诸多因素,不搞“一刀切”,把百姓的事情交给百姓决定,探索形成了中心集聚、转移优化、城镇融入、文化旅游主导、就地改造5种类型,让这项民生、民心工程不走样。

  一个前所未有的郑重承诺,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胆探索,一项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正式起航。记者从杭锦旗“云存储”数据库获悉,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启动以来,杭锦旗累计投入资金13.84亿元。共完成危房改造5604户,实施安全饮水工程54处,让2.01万人实现了安全饮水;街巷硬化468.76公里,农网升级改造784.2公里;安装户户通设备1.7万户,建设地面数字基站10个;建成幼儿园3所,小学1所;建成标准化嘎查村文化活动室23个、标准化卫生室27所、便民连锁超市37个。全旗256个自然村面貌焕然一新,数以万计的农牧民见证了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

  皑皑白雪翩然至,热火朝天施工忙。杭锦旗利用冬季时间,抢抓工期,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拆除破土房、残垣断壁、破墙烂院和破旧棚圈4.26万处,清理“五堆”184.7万吨,新建棚圈42.39万平方米,完成村庄绿化7300亩,储备砖块8844万块、水泥2.77万吨,有序推进“十个全覆盖”冬季攻坚。

   民生工程圆了幸福梦

  走进独贵塔拉镇什来居民点,村中央以“升华”为主题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崭新的沥青路延伸至居民家门前,道路两旁的油松尽显苍翠,一排排粉刷一新的建筑映入眼帘,在红底黑字对联和灯笼的装扮下,显得美不胜收。

  短短两年时间,再次走进农村牧区的乡间田野、房前屋后,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大转变。

  ——独贵塔拉镇芒哈图村的张翠英激动地说:“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连锁超市,生活和城里人一样样的,‘十个全覆盖’就是好!”

  ——家住塔然高勒管委会乌定补拉格村的刘大爷笑眯眯地说:“现在政策可好了,有了高龄补贴,我们也能‘领工资’,而且每年都在涨,我们老两口生活不愁吃、不愁穿。”

  杭锦旗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将筑牢社保网作为抓手,全旗养老保险、高龄津贴领取人数分别达到2.07万人、0.82万人,为农牧民编织了一张生活无忧的保障网。

  当记者再一次走进伊和乌素苏木乌日更嘎查,寻找到当年那位牧民巴特尔时,他笑呵呵地迎了过来,招呼记者看看他新盖的房子、刚购置的四轮车。“现在买砖贵还是运费贵?”他爽朗的笑了起来:“不用买了,政府把砖送到家,还雇了工人给我们盖起了新房子,路也修好了,以前你们来我这儿得40多分钟,现在10分钟就到了。”

  在旗广播电视台上班的王桂萍,现场采访录制完“十个全覆盖”工程专题片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金秋,我回到故乡,玉米田里洒满了阳光,田二婶脸上闪着微笑。站在垄上,眺望不远处正在兴建的村庄,泛光的油路,覆盖了记忆中污泥沾脚的忧伤,村头的老井不见了,自来水替代了它的辉煌。奶奶在小广场学着城里人扭动腰肢,爷爷站在文化墙前低声吟唱,感谢共产党。三哥家的门市部,变成了小超市,李大夫的门诊,搬到了卫生室,新校舍里娃娃们大声朗读着‘中国梦由爱承载’。记忆中的老屋,在互联网里隐身了,相邻而立的新房,穿上鲜艳的衣裳,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像是等待首长的检阅。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笑眯眯地对我说,她碰上了幸福的时代。南飞的大雁,放缓了翅膀,俯瞰着这如画的村庄,偷偷地商量,今年还去不去,远方……”这是土生土长的王桂萍看到家乡变化而发自内心的感叹。

  “羊毫饱蘸浓墨重彩写华章,猴棒劲舞实干兴邦竞风流。”正如这首《爱的覆盖》所写,“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一件件一桩桩实实在在的创新举措正在滋润着杭锦旗父老乡亲的心田,让世世代代希望改善自身条件农牧民夙愿得以实现,也从新的起点上推动了杭锦旗民生工程建设再铸新辉煌。

   产业发展铺就富裕路

  在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杭锦旗高度重视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贯彻落实市委“五看三提升”工作部署,全面推行以“贯穿党建引领、五轮驱动一条主线,推进支部自身建设、‘十个全覆盖’工程、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村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六项工作,发挥统、谋、说、干、管、推六大作用,创造性推动工作”为主要内容的“1+6+6+X”模式,推进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使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掀起了人人参与“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新高潮。

  人居环境改善了,经济上也要有保障,农牧民才能在这里生活得更踏实。杭锦旗耕地资源富集,黄河过境242公里,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沿河地区土地灌溉历来采用海浇漫灌的传统方式,灌区“有灌无排”使土地盐碱化程度增高,40万亩土地盐碱化,10万亩弃耕。梁外地区是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加之“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农牧业发展水平。杭锦旗以“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为契机,决定将排干工程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彻底打通农业发展的“拦路石”。

  针对梁外地区缺水少雨状况,杭锦旗统筹安排牧区节水示范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在梁外地区整合资金4759万元,实施“旱改水”工程,新打机井227眼、筒井202眼。在沿河地区投入资金1.28亿元,打通排干652.5公里。

  走进独贵塔拉镇芒哈图村,街道干干净净、新房整齐划一、环境整洁卫生,农民房前屋后的羊圈、猪圈不见了踪影。杭锦旗在推进工程建设中,大胆推行人畜分离,在村外建起9处专业化养殖场,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让世代沿袭的生产习惯和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开辟养殖业发展新空间。集中建设美丽乡村,实行“旗监督、镇运转、村主体”的后续管理机制,在农村牧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以前一进村,柴草堆、粪堆随处可见,现在旗里给我们搞这个人畜分离,村子、院子干净了很多。人畜分离对产业发展和产业聚集有好处,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形不成规模,过去顶多养20至30只羊,现在养了100多只。另外对壮大村集体经济也有好处,现在我们可以和龙头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都当股东了。”芒哈图村村民冯栓柱笑着说。

  农畜产品生产关打通了,销售又成了农牧民一大头疼事。杭锦旗提出发展电子商务战略,在京东电子商务平台创办的全国西部地区县域第一家特色馆——鄂尔多斯杭锦旗特色馆于去年6月正式上线运营,真正实现农牧业产业发展“一条龙”,农畜产品“触电”,让农牧业发展搭上转型快速列车,迈出了与市场化接轨的第一步。

  电子商务是杭锦旗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的代表动作之一,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杭锦旗把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重点围绕农牧业现代化,深入实施“一带五区”战略,发展肉羊肉牛、优质牧草等“五大产业”,把改善农牧民生产与生活条件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村庄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转自2016年2月15日《内蒙古日报》07版)作者:玉琢 王宝 孟瑞林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