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锦旗天保工程二期公益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30.08.2016  21:07

林业厅政府网8月30日讯   截止2015年,天保工程二期(2011~2020年)已实施过半,工程实施中,杭锦旗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局按照天保政策、工程实施方案和上级对公益林建设的实施要求,积极推进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的各项工作,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提高工程下阶段管护质量,做好天保二期工程中期全面评估工作,杭锦旗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天保工程二期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工程实施主要情况

1 、基本情况

杭锦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06°55′—109°16′,北纬39°22′—40°25′。土地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境内分为黄河冲击平原区、丘陵沟壑区、荒漠化区、干旱硬梁区、沙漠沙化区。全旗分布有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和潜在沙漠化面积20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2.8%。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缓慢倾斜,海拔在1000—1619米之间。全旗大部分地区植被稀疏,自然条件恶劣,除北部黄河冲击平原以外,大部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地带,年降水量不足280毫米,其中西北部仅为1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4.5米/秒。蒸发量大,十年九旱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

2011年,杭锦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工程涉及6个苏木乡镇,6个基层国有林业场站圃。

2 、公益林建设情况

2011—2015年我旗累计完成国家天保二期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72.5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0万亩,封沙育林5.5万亩,人工造林7万亩,是上级下达万亩的100%。按年度划分:2011年完成飞播造林10万亩,封沙育林1万亩,人工造林1.5万亩;2012年完成飞播造林10万亩,封沙育林3万亩,人工造林2万亩;2013年飞播造林20万亩;2014年完成飞播造林10万亩,封沙育林1万亩,人工造林2万亩;2015年计划完成飞播造林10万亩,封沙育林0.5万亩,人工造林1.5万亩。

2011—2015年我旗天保二期工程工程累计完成中央预算内资金8875万元,其中飞播造林7200万元,封沙育林385万元,人工造林1290万元。按年度划分:2011年1450万元,其中飞播造林1200万元,封沙育林70万元,人工造林180万元;2012年1740万元,其中飞播造林1200万元,封沙育林210万元,人工造林330万元;2013年完成飞播造林2400万元;2014年1690万元,其中飞播造林1200万元,封沙育林70万元,人工造林420万元;2015年1595万元,其中飞播造林1200万元,封沙育林35万元,人工造林360万元。

二、公益林建设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天保工程是我旗生态建设和改善我旗生态环境的支柱工程。截止2015年底,我旗森林面积达524.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59%,较工程实施前新增森林面积324.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1.39个百分点。

1 、生态效益 

天保工程二期,我旗新增公益林地72.5万亩,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对原有公益林进行全面管护。截至目前全旗森林面积从1999年的200.02万亩增加到524.62万亩,净增324.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7.2%增加到 18.59%,净增11.39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同步增长。正是由于林草植被迅速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下降,以沙尘暴为代表的风沙危害明显减少,地表水源涵养明显增加,气候较为改观,部分地区原来因环境恶劣而群迁的候鸟,目前又重返故里,大部分水肥草美的湿地,再现蓑羽鹤、天鹅、鸳鸯、短趾百灵、雁鸭、赤狐等野生动物踪影,草兔结队成群,遍布全境。杭锦旗生态区目前已形成绿增沙退,生物多样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以天保工程为首的杭锦旗生态建设正初露端倪,不久将凸显其巨大的生态价值。

2 、经济效益

天保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林草植被整体恢复改善了工程区的气候条件,使得降雨量增加,气候湿润,为农牧业增产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二是以林副产品开发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是项目区种子采集收入。封育区、飞播区的杨柴、柠条、沙打旺等树种经采取封禁抚育等措施后长势旺盛、籽粒饱满,部分项目区周边农牧民将采集优质林木种子作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项目区优质牧草平茬对实行舍饲养畜产生积极影响。草畜矛盾是发展舍饲畜牧业的关键所在,而项目区的杨柴、沙打旺平茬所得成为了舍饲养畜的优质牧草,进入项目区有计划的平茬牧草,起到了项目区抚育与农牧民增收双重目的,对项目区走上舍饲养畜的发展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一方面,平茬后的灌木长势旺盛,火灾、虫灾不易发生,又节约了防火、防虫成本。

3 、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为工程区闲散劳动力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对工程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工程的实施让广大群众逐渐对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有了了解和认识,工程区及附近农牧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增强了生态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明显下降,林区社会秩序安定。

三、 工程存在的问题

1、天保工程区林分质量急需提高。实施天保工程后绿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但人均有林地和高效林地远远低于全市标准。

2、播区建设与牧户偷牧矛盾突出,天保工程后续管护政策没有完全跟上。天保工程仅是当年投入,没有后续管护经费,导致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偷牧滥牧现象时有发生。

3、今年雨水充沛,将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但遇到干旱的年份,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

4、护林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待遇低。

四、建议

为进一步巩固成果,提高和扩大公益林建设成效,长期稳定地发挥公益林建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结合我旗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将成林播区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利用公益林补偿基金,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需改造。一是对植被稀疏地段进行人工补植,恢复植被。二是在播区内人工种植沙柳、柠条等树种,提高林分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是对播区的杨柴、花棒进行平茬,促进更新复状。

2、建议上级业务部门有计划稳步推进低产林改造工作,着力科学经营林地,加强低产低效林分改造,逐步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

3、提高天保人员业务素质,加强业务培训

为满足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需不断对天保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连续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壮大天保工程技术队伍,增强业务技能,提高干部职工整体素质,为适应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4. 适当提高护林人员工资待遇。

天保工程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是改善林业场站条件和工程区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工程,关系到工程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繁荣,关系到工程区的振兴与发展,关系到工程区居民的切身利益,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势在必行。(刘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