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内蒙古:标准化卫生室给老百姓带来了啥?

19.11.2015  11:54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脑包村标准化卫生室设施齐全。王瑞芳 摄

卫生室让村民看病更方便。记者 皇甫美鲜 摄

阿荣旗向阳峪镇解放村乡村医生正在为村民做检查。王建庭 摄

  超过6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独立的诊察室、治疗室和药房井然有序,室外密闭的医疗垃圾临时存放设施等一应俱全……这是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卫生室的景象。今年9月,我区斥资1.49亿元建设的第一批2102个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眼前的这个标准化卫生室就在此列。

  标准化卫生室,可不仅是建了一处设施齐全的房子那么简单。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标准化卫生室给农牧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新变化:看病更加方便价廉了,村医收入有保障,队伍稳住了,而不断加固的基层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三级网络网底,更是突破了分级诊疗的第一关。标准化卫生室的建设,获得了各种效益的叠加,进一步理顺了医疗服务制度,为老百姓带来了真切的便利和实惠。

   费用:直接报销,看病不贵

  据了解,在我区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到卫生室看病,可以在卫生室直接报销,而不必走繁琐的报销程序。在我区广大农村牧区,村级门诊报销比例一般为50%至60%,

  “10元的药费只需要给3元,现场报销7元;8元的门诊费能报销6元,还包括输液器、针管。很方便!”来卫生室看病的察右前旗平地泉镇花村村民宋福利说。乌兰察布市参合患者在乡村两级门诊报销的比例走在了自治区前列,定为70%。

  既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报销比例,又要保证基金能够满足报销需要,就要想办法加强管理,使新农合基金运行正常。乌兰察布市的做法是,规定乡村两级门诊报销费用在新农合总基金的控制比例,实现二者平衡。2015年,乌兰察布市新农合基金1.8亿元,1~7月乡村两级门诊报销1685万元,基金运行稳定。

  实现标准化卫生室的运行,首先要保证卫生室基本药物供给。乌兰察布市的卫生室每月有2次与乡镇卫生院同时补药机会。通过网络,村医可适时掌握可供应药品目录,对个别缺少药物可提前进行选择,既能保证卫生室药品及时供应,又避免了积压。乌兰察布市还同时加强对药品的监管,保证卫生室药品的质量,控制门诊药量,避免大处方的发生。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于近日出台。方案明确规定,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新农合门诊统筹的嘎查村卫生室,收取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为每人次8元,其中6元由新农合基金报销。这意味着,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提高嘎查村卫生室的报销比例将势在必行,更多农牧民在卫生室看病,将享受到同乌兰察布市一样高的报销比例。

  而方案也同时规定,要规范经费拨付与监管,新农合经办机构要采用“总额预算、年度包干”的方式,定期将新农合补偿资金拨付嘎查村卫生室,年终进行结算。这一明确规定,将使村医财务无压力、村民报销也更加顺畅。

   村医:队伍稳定,看病方便

  据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专家介绍,所谓标准化卫生室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如今,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强力实施,卫生室硬件得到极大改善,而作为核心软件的村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首先是村医的队伍更加稳定了,为农牧民“看病不出村”提供了保障。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复兴乡罗家营村委会西大同营村村医赵永红毕业于乌兰察布市卫校,今年35岁。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往年政府每年给他补助8000元,今年又新增加了3000元。再加上诊疗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药品零差率补助,除去保险费用,他预计年收入是43609元,平均每个月是3634元。“工资都赶上白领了,我们的心更踏实了。”赵永红笑着说,他所在的村卫生室,服务人口达1054人。

  据了解,今年乌兰察布市为每个嘎查村卫生室增加了3000元定额补助,其中有1110元是用于购买保险。保险分医疗责任保险和医护人员意外伤害保险,主要为发生医疗纠纷时减轻村医负担,发生意外伤害后免除其后顾之忧。目前,乌兰察布市医疗责任保险投保医疗机构有1504家,村医意外伤害保险投保1966人,覆盖了所有政府办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

  各种补助,再加上投保,村医们的生活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双保险”。而新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也特别指出,要建立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化解机制,探索采取旗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方式,积极化解乡村医生的执业风险。这表明,未来将有更多的村医拥有这样的“双保险”。

  此外,该方案还明确了各地要通过加强学历教育、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强化乡村医生培训等方式强化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而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区在推进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乡村医生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村医的整体素质。

  为提高村医素质和服务水平,我区于去年启动了“村来村去”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培养工作。呼和浩特市卫生局在对全市在岗乡村医生进行摸底之后,按照“村来村去”的原则,建立呼和浩特市乡村医生培养制度。首批学员第一学期的学习课程有基础医学、微生物与免疫、针灸、推拿等,学成后将补充到基层开展乡村医生工作。

   转诊:上下联动,看病科学

  今年年初,自治区卫计委要求,要加快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要求,切实抓好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程序,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推进分级诊疗。

  具有较高医术的和责任心的村医,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出村民哪些病可以在村里解决,哪些病必须到城里医院去看。特别是对于一些老病号来说,他们就是最好的家庭医生。

  “谁家小孩儿几岁了,该打啥预防针了,村医最清楚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很多村医闭着眼睛都能一个个数出来。每增加1位慢性病患者,他们都要建1份健康档案。对村民的病了如指掌,使得他们对患者的病情很有发言权,如果有些人突然发病,村里不具备治疗的条件,会比较准确判断出来。”察右前旗卫生计生局局长田野说。

  今年8月,巴彦镇大哈拉村村医赵兴及时转出去了一例患者。“8月19日,寿家村62岁的付秀兰的丈夫打电话来,让我快去家看看,当时付秀兰肚子疼痛难忍,还伴鼓胀,恐怕是肠梗阻。我劝他们县医院也别去了,快到市医院看看。”赵兴说。后来的情况证实了他的判断,乌兰察布市医院确诊付秀兰为妇科肿瘤压迫导致肠梗阻,后来又转到了呼和浩特市的大医院治疗,才捡回了一条命。

  同样的情况,赵永红也经历了一次。有一天天色已晚,西大同营村村民贺玉奎打电话让他去一趟,说他姐姐贺玉翠不舒服。“我了解她的健康状况,59岁,平时身体很好,但那天看她满头大汗,头晕、呕吐,检查了一下,初步判断脑梗死。”“快叫‘120’!”经历多次培训的赵永红对患者家属说。患者随即被连夜送到呼和浩特市,为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现在,不仅上转患者更加顺畅,下转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卫生室村医郭永胜介绍,看到卫生室的变化,许多村民在大医院确诊后,都愿意带药或者带处方回来打针、输液。“感冒、肠胃病患者回来输液的最多,布病、结核病患者确诊后,也会回到村里输液。”他说。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尹赤林介绍:“目前,村卫生室硬件、软件条件具备了,村医素质也在逐步提升,为分级诊疗打下坚实基础。”在许多标准化卫生室,上下联动的双向转诊机制,已初见端倪。(记者 许晓岚)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