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树立创新理念须完善实践观内涵

20.05.2016  11: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就是“改革”,到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又首提“创新”,但为什么在当前的发展实际中,推进“改革创新”仍遭遇不少“中梗阻”现象,一些创新成果长期难以转化,一些改革举措迟迟不能落地?从思想认识上找原因,笔者认为与“实践观”过于笼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实践概念的笼统性,便造成了一个倾向:一个认识一经被实践检验为正确之后,便似乎再不可更改了,从而固化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影响了人们的改革创新动力。因此,当前要大力加快改革步伐、牢固树立创新理念,就必须从理论上完善实践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鲜明地提出“绝对实践”和“相对实践”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实践观的内涵。

  一.从实践本身固有的属性看实践的二重性

  实践,就整个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性、使命和可能来说,是绝对的;但就每次具体的、个别的行动结果来讲,则是相对的。由于长期以来总是把“实践”等同于“绝对实践”,所以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实践的“相对性”。我们说人类的每一时代、每一时期、每一时刻的每一次具体实践都是“相对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践在广度上的局域性。人类所进行的每一具体实践,无论其广度是多么宽泛,也绝不可能一次涉及宏观世界的全部,而总是具有局域性。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提出内三角之和等于180°的定理,在当时人类实践范围内,这一定理经过无数检验都是正确的,于是人们断然认为它“放之四海皆准”。可是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将欧式三角定理真正放入“大海”,人们却发现没那么“准”了:在负曲率的空间让位于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在正曲率的空间让位于黎曼几何。为何?原来检验其为真理的实践,并非所有空间,而仅仅是“零曲率”的空间,不是浩瀚无垠的“四海”,而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湖泊”。牛顿的F=m1m2/r2方程,一式表达万有引力,当时实践检验确为真理,于是人们便认为这一真理普适于整个世界。可后来,它在宏观高速运动下被相对论所颠覆,在微观世界里又被量子力学所取代。为什么?就是原来检验其为真理的实践,并非无边无际的环宇,而仅仅是宏观低速这一块小小的“天国”。由此可见,任何具体实践,只是广袤空间的一个局部,而这一局域性,也就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2.实践在深度上的层次性。人们的每一次具体实践无论多么深入,绝不可能一次直抵世界的全部,而总是其中一个层次。20世纪,科学家们在电解中发现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微粒,而是由更小的电子及质子、中子组成。人们断定,这些粒子是没有大小薄厚的“数学点”,认为人类认知已经达到了微观世界的最深层。然而,后来科学家通过高能加速器发现,质子、中子均有半径的大小和电荷、磁矩的分布,电子内也有更小的单位——分数电荷。这说明原来检验基本粒子为真理的实践,只停留在电解实践这一层,而没有深入到高能加速器实践这一层次上。恩格斯曾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当时实践证明这确是真理,于是人们便认为这已经揭示出了生命现象的底蕴。到了20世纪中叶,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实验发现了DNA螺旋结构,使生命现象的研究一跃而深入到分子水平。由此可见,任何具体实践,只能达到认识复杂世界的一个层次,而这种层次性,就表明了具体实践的层级性。

  3.实践在跨度上的阶段性。同样,人们的每一次具体实践,无论多么长久,也决不会一次经历世界发展的全过程,而只能是其中一个有限的阶段。毛泽东曾经指出,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高阶段还未到来,还没有这种实践,只有列宁才能担当此项任务。由此看来,任何具体实践,只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实践的这种阶段性,也就决定了它的暂时性。

  实践的这种局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决定了实践所具有的“相对性”。有道是:一眼望不穿天下事,一网打不尽海中鱼,一书写不尽世上理,此之谓也。可见,以为只要被一时一事一处的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就是逾千古而不变、放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不妥的,也是有害的。

  二.从真理和认识的二重性看实践的二重性

  革命导师很早就指出,真理是具有二重性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列宁指出,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然而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这个绝对真理的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因此,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界限又是相对的。

  众所周知,真理是从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而来。因此,真理的二重性,必然来自认识的二重性。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这就是说,真理的二重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由认识的二重性(无限性和有限性)决定的。人类认识的至上性和不至上性,反映在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中,就产生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二重性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那么认识的二重性又是怎样来的呢?大家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因此不难知晓,认识的二重性来自实践,实践也必然有二重性,即绝对实践与相对实践。正是由于实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才有了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进而有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因此,从真理的二重性追溯到认识的二重性,再进一步揭示出实践的二重性,顺理成章,势所必然。

  三.从列宁关于实践标准的确定和不确定性的思想看实践的二重性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现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认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这里告诉我们,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无疑的,否则就划不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同时又指出,人们的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在一定历史阶段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应该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即使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也是有限度的,还必须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这一思想是十分卓越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卓越的著作是列宁当时为了驳斥马赫主义者关于“把实践作为一种认识上不值得研究的东西而加以排斥,从而为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扫清地盘”的错误而写的。为此,列宁便不得不着力强调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去把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即主要强调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的一面,而对其“不确定性”的一面则一笔代过,当然更不可能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与真理、认识的二重性列为哲学的同等范畴了。很显然,这种强调,是由于当时否定实践标准比僵化实践标准的倾向严重得多的现实所决定的。但列宁已“察微风于青萍之末”,洞悉了僵化实践标准的端倪。而今,实践标准已如泰山矗立,不可撼动,而随之出现的则是另一倾向,即将实践标准凝固化。列宁担心的使人的认识变成“绝对”的潜在危险,已成为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因此,这时强调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将列宁关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凝练升华成为“绝对实践”和“相对实践”的哲学范畴提出,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认识和相对认识相并列,就显得异常必要了。

  四.从理论对实践的推进作用看实践的二重性

  一旦确立“绝对实践”和“相对实践”的概念,不仅对哲学理论有积极地推动意义,而且对社会实践也有着有力地指导作用。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三个世界”上。

  1.自觉地运用“绝对实践”和“相对实践”的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和真理的二重性,有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毛泽东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对于认识和真理的二重性,经典作家早有论述,各哲学教科书都有阐释,而人们之所以在具体行动中仍然把每一认识当作无限认识,将每一真理当作绝对真理,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常都在感觉它,但并未真正理解它。而揭示出“绝对实践和相对实践”的哲学命题,这一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所以相对实践产生的认识,自然是也只能是相对认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被相对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自然是也只能是相对真理。而一旦人们确立了正确的实践观,就自然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自觉地运用“绝对实践”和“相对实践”的概念,会有力地冲破人们僵化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切实改造主观世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为什么有些人会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对这种变革抱有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把以往被一定时空的实践检验过的具体体制机制固定化、绝对化、以至于僵化了。认为这些具体体制机制是曾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便认为不可更改。而揭示出实践的二重性,特别是提出相对实践的概念,就会使人们明白:以前所建立的具体体制机制,都是一定时空实践的成果,必然随着时空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应该适时进行改革创新。这样就会提高人们对改革创新重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使他们真正理解改革创新、拥护改革创新,从而成为改革创新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3.自觉地运用“绝对实践”和“相对实践”的概念,能够进一步把握理论武器的精髓,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只要我们不断确立和完善正确的实践观,就能不断树立和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就能做到坚持改革、大胆改革、自觉改革,从而推进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就当前来说,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全面决胜小康,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我们就要用正确的实践观来统一思想和行动,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劲头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着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进程,从而将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多姿、异彩纷呈。(董树君 作者系全国党建研究会理事、内蒙古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20日10版 

[责任编辑 孙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