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逐梦前行——化德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08.01.2016  17:29

▶人民广场一角

▲长顺镇二道沟村新貌

   编者按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化德向全县人民昂首挺胸地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十二五”期间,县委政府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大力发展服装、合金、现代物流县域三大特色产业,从当初的小有名气到现在拥有自己的品牌;把基础设施建设同爱民利民相结合,不断完善发展;扶贫开发以“三个集中”为主要路径,坚持民富才能县强,想人民所想,解群众之急;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夯实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青山绿水,宜居乐活……所有这些骄人的成绩单均让人为之侧目。经济形势一路拾级而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化德——这道亮丽风景线将继续展现她独特的魅力!

  过去提到化德,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穷”,而这五年来,化德不再处处落后,而是多了好几张响亮的名片,让化德人民有了打一场翻身仗的自豪感:繁荣社区获国家民政部和谐示范社区称号,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获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区第一条镍铁回转窑生产线在合金循环产业园投产、服装创业园成为全市就业创业样板、“化德大白菜”国家地理标志通过认证、农村牧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承办了全区农村牧区社会养老工作现场推进会、中西部地区农村危房改造现场会……

  回望化德走过的“十二五”岁月,这是化德县面临困难最多而发展成效最明显的五年,是改革发展任务最重而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丰厚的五年,也是经受考验最严峻而发展优势最厚实的五年。

   Θ经济实现稳中快进产业升级成效显著

  2011年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5.3%、11.3%、9.2%、8.4%、9%,年均增长13%,2015年达到51.25亿元,总量是“十一五”末的1.8倍。

  五年来,化德县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人文环境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服装、合金、现代物流县域三大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合金循环产业园投产矿热炉25台,在建3万千伏安矿热炉13台,总负荷达到60万千伏安。2015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羊(驼)绒絮片防寒服产量达到2600万件,实现产值17亿元,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投资1.5亿元的服装创业园投入运行,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毛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美玲公司“蒙富泰”获内蒙古科技名牌产品,雪绒公司“绒雪蹄莲”、“绒点”获内蒙古名牌产品,达远公司“蒙玉达”商标获自治区著名商标。先后引进六家大型风电企业,并网发电75万千瓦,年发电20亿度,实现产值10亿多元。规划建设了占地300亩的石材产业园,一家企业投入运行。围绕“绿色、有机”,流转土地20多万亩,累计建成日光能温室760座、塑料大棚1200座,集中打造了以朝阳、七号、德善为重点的7.5万亩冷凉蔬菜基地,“化德大白菜”国家地理标志通过认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糖菜稳定在10万亩。建成年出栏千只肉羊规模育肥场25处、年出栏500口以上的生猪养殖场8处、存栏5000只以上的肉(蛋)鸡养殖场7处、牧场式奶牛园区4处;引进农牧业龙头企业19家,发展养殖、种植、农机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56家、入社农户700多户,带动农民就业2000多人,农民纯收入中来自现代农牧业的收入达到35%。

   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按照“四维治水”的思路,建成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5万吨中水蓄水池、80万立方米的小塘坝,园区生产及绿化用水全部利用雨水及中水;实施了城镇第三水源地建设工程,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1万吨。完成了兴广主变增容改造工程,新增主变容量36万千伏安。累计完成13条、183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完成秦——二高速建设项目前期可研申报,物流园区“三纵三横”道路、城区“四大”出口道路改造、化康二级公路升级改造、省际通道——黄花三级旅游公路已开工建设,为融入乌大张“金三角”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的理念,突出“山、水、绿”三篇文章,以“五城联创”为主抓手,积极推进城乡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投资38亿元,实施西山生态公园、人民广场、会展中心等各类城镇建设项目253项,建成区市政道路总长达63千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21.6平方米;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2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190万平方米,供热率75%;城镇日供水能力6500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6.07%,燃气普及率80.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36%,绿地率32.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71%,污水处理率91.15%。2015年底,城镇化率达到61%,城镇人口达6.3万人。

  坚持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强基固本工程和脱贫攻坚工程,举全县之力集中攻坚。目前,已投入资金6.5亿元,其中群众筹资筹劳近2亿元,完成74个行政村、171个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任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惠及人口4.5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80%。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长顺镇被评为全国重点示范镇,长顺镇德胜、白音特拉永红2个村被列为自治区美丽乡村,朝阳镇民乐村被自治区推荐为第四届全国文明村。

   Θ扶贫开发走出新路脱贫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依托服装、合金等非农产业,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大力实施以“三个集中”(农村现有三分之一贫困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三分之一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贫困老人向农村互助幸福院集中;三分之一有意愿从事现代农牧业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向中心村集中)为主要路径的城乡统筹一体化“三三制”扶贫开发模式,累计向县城转移农民5万多人,投资2.35亿元,建成移民楼4915套,入住居民1.42万人。结合村镇体系规划和“十个全覆盖”工程,按照“以水定位、无水走人”的原则,撤并“空心村”、“老龄村”24个,打造中心村30个。率先在全区实施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累计投资1.4亿元,建成“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社区服务、互助养老”模式的农村互助幸福院49处,入住60周岁以上农村孤寡鳏独贫困老人5100户、7300人,实现了政府尽心、子女放心、老人开心,得到了国家民政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特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以来,在自治区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全县23100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平均每年脱贫5775人,脱贫人口收入达到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

   Θ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全县累计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0多项,预计总投资达300多亿元。特别是引进了五矿湖铁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合金产业园建设年产50万吨的合金生产基地。

  五年来,教育、科技、文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形成成果288项,财税、投融资、行政审批及公车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无限审批、零成本注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首次突破5000户;县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103项减少到51项,减幅达50.5%。全面推进教育“三项改革”,顺利完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完成食药体制改革,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全覆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建设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目前,引进莲德养老有限公司和化德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以“公建民营,医养一体”的运行模式建设了中心敬老院和福寿养护院以及城乡互助养老幸福院,形成了以互助幸福院为主体,敬老院、城乡互助幸福院、职工困难中心无缝隙对接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融资模式,五年来,累计通过“助保贷”为12家企业发放贷款4410万元,通过“羊驼绒通宝”发放贷款2535万元,全县贷款余额从2011年的6.5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16亿元,年平均增长15.7%。

  Θ生态建设加大投入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五年来,化德县完成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林项目38.9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工程27.05万亩,造林试点补贴项目1.7万亩;完成补植改造30万亩,中幼林抚育7万亩,低产林改造5万亩。

  在持续抓好京津风沙源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按照“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要求,采取每年秋季整地5000亩、春季植树5000亩的方式,积极推进园区、城镇、“十个全覆盖”村庄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义务植树基地建设5.2万亩;实施工业园区、绿道绿廊、街头绿园等重点区域绿化2.3万亩,栽植各类苗木894万株(丛);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村庄绿化4500亩,发展集体苗圃2000亩;实施以省际通道为主干线向县乡级公路延伸的道路绿化282公里,绿化面积1.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4.4%。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城镇、农村、矿区、交通沿线环境专项整治和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对全县矿山、石材加工、河道采砂等地质环境进行了专项整治,对园区及园区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清理,园区实现了原料全覆盖、粉灰尘全封闭,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Θ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化德的家底并不厚实,做成一件事往往要比其他旗县付出更多努力,但“十二五”期间,化德县坚持富民优先导向,小财政办大民生,每年80%以上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用于民生。

  坚持把创业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406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49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2%。组织开展再就业培训3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开展创业培训794人,促进762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690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100%,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率达33.3%。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就业300多人。服装创业园被评为自治区级创业示范园。

  教育发展不断巩固。五年来,全县新建、维修校舍12万平方米,楼房面积由25730平方米增加到99791平方米,增长幅度为280%,实现了县直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全部楼房化。同时,及时发放学前教育入园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普通高中免学费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全免学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等教育扶贫项目资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2%,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普职比达到了6:4。获得乌兰察布市政府“教育投入先进县”殊荣。2013年化德县被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评为教育督导评估实绩第四名,2014年被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评为教育督导评估实绩第二名。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62元和每年3038元,增幅12%以上,实施医疗救助10034人次,救助金额2441.5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458人、6300人、4218人、8350人、352人、24821人、51290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在规定范围内的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0%以上。新农合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参合总数达108372人,参合率97%,报销封顶线提高到25万元。累计建成廉租房2700套、12.6万平方米,公租房860套、5.1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4500户、43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070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21%。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8倍和2.5倍。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良好的发展局面值得倍加珍惜。“十二五”正在收官,“十三五”即将开启,化德人民将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再踏新征程。

  我们坚信,化德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特约记者 李剑平 刘彦宏)

   链接:数读“十二五”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5年达到51.25亿元,总量是“十一五”末的1.8倍

  合金循环产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13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

  投资1.5亿元的服装创业园投入运行,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毛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蒙富泰”

  获内蒙古科技名牌产品,雪绒公司“绒雪蹄莲”、“绒点”获内蒙古名牌产品,达远公司“蒙玉达”商标获自治区著名商标

  先后引进六家大型风电企业,并网发电75万千瓦,年发电20亿度,实现产值10亿多元

  全县累计投资38亿元,实施西山生态公园、人民广场、会展中心等各类城镇建设项目253项

  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就业300多人

  引进农牧业龙头企业19家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