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潘志荣:牧民们的好“安达”

14.12.2015  11:42

  潘志荣(中)与干警深入牧区普法

  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包头市达茂旗的草原上,就有这样一位30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的好检察官。30年来,他踏遍了达茂旗12个乡镇苏木和90%以上的牧场牧点,办案600多件无一错案,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他就是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好“安达”(汉语意为兄弟)的达茂旗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潘志荣。

   大事小情找老潘

  2015年11月26日,下了一晚上大雪的达茂旗白茫茫一片。这天一大早,记者跟随潘志荣驱车前往距离旗里近120公里的白音花镇吉忽龙图嘎查的牧民图布沁家。雪天的草原路很难走,如果不熟悉路,不仅辨不清方向,还很容易使车陷在雪坑里出不来。一路上,尽管有潘志荣的指点,但是因为路不好走,平时110多公里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接近午时才到了图布沁的家。

  方圆几十里,只有图布沁一户人家。见到潘志荣来了,正在院子里给牛羊饮水槽除冰的图布沁笑起来。草原上的人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热情的举动,只有眼神里像见到自家人般的亲切。潘志荣走到图布沁跟前,用蒙古语和他聊起了天。之后,图布沁把潘志荣和记者让进了家里。

  “潘志荣是很好的检察官。”图布沁对记者说。回忆起1996年的那次酒后纠纷,图布沁至今记忆犹新。那年,图布沁酒后与邻居额尔登发生冲突,将对方打伤。公安机关立案后,图布沁以家庭困难为由,不愿赔偿医药费。案件移送到检察院后,审查案件的正是检察官潘志荣。潘志荣了解到,图布沁和额尔登是多年的朋友,因为这件事,两家人不再来往,矛盾越来越深。热心的潘志荣多次到两家做调解工作,入情入理地进行劝说,最终图布沁和额尔登重归于好。也因此,图布沁和潘志荣成了近20年的朋友。

  “这20年来,我家有什么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老潘帮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图布沁说,“过去下大雪的时候,草料运不进来,牲畜没吃的,我也没钱买草料。情急之下,我想到了会说蒙古语的老潘,给他打了个电话。老潘接完电话后,借了4000元,硬是想办法把草料运了进来。第二年我剪了羊毛卖了钱才还给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受到潘志荣帮助的不止图布沁一家。牧民斯琴高娃家庭贫困,儿子考上大学后,学费解决不了,面临着辍学。潘志荣听说后,把自己的1000元送到她家。此后,每年开学,潘志荣都会给斯琴高娃的儿子送来1000元学费,直至4年大学毕业。巴图斯楞老两口有5000亩大的草场无机井,无奈找到了潘志荣,潘志荣二话没说,多次到旗水务局协调,终于为老两口争取到了抗旱扶贫资金。像这样的事情,牧民们说起来有很多,他们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事找老潘准没错。

  面对牧民们的信任,潘志荣说:“别人能找我,说明我活得有价值,对别人、对社会有用。人活在世上,能让别人说好,是对我的最大回报。”

  写完4本《民情日记

  在检察院工作30年,潘志荣一直在侦监、反渎等一线办案部门工作。从2012年到现在,他成为了达茂旗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兼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

  2015年11月26日,在满都拉口岸检察室,没有暖气的室内特别阴冷,让人站不住,地上放着的两桶水已经结成了冰。满都拉口岸以前还是季节性口岸,每年的3月、5月、8月、11月开放15天,今年12月刚实现全年开放。每到口岸开放时,潘志荣就和其他几名工作人员天天吃住在这里办公。5月和8月天气暖和,在这里办公、睡觉都可以,等到3月和11月天冷时,他们白天办公取暖靠电暖气,晚上睡觉只能去招待所。闭关后,潘志荣一周也有两三天的时间驱车来这里巡访、接访。在同事眼里,潘志荣的工作能力和取得的成绩靠的是踏实和坚持。近距离接触潘志荣后,记者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不管是开关闭关,只要在口岸,潘志荣总是坐不住,每年有2/3的时间都在牧点。他说:“很多牧民不知道检察室,只有走到牧民当中,才能发现办案线索。”

  2012年,潘志荣走访到了乌克镇,有村民悄悄向他反映,镇里有干部以村民的名义套取国家的钱。潘志荣经了解得知,该镇腮忽洞村一个五保户的金牛卡里第一个季度的五保费无缘无故地没了,村民们怀疑钱是被镇干部取走的。潘志荣和反贪局的干警分析后,认为该案可能涉嫌贪污。于是,他通过信用社调取了该五保户金牛卡的取款记录,结果发现犯罪嫌疑人潘某利用职务之便,在同一天多次从12个村民的金牛卡上取出现金共计4万多元,占为己有。最终,潘某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刑,村民们的钱也被悉数追回。

  走访中,潘志荣把了解到的各种诉求做了详细记录,形成了4本84000万多字的《民情日记》,里面详细记载了牧民没有及时领到禁牧补贴、因草场纠纷停发补贴、转移安置房的落实等情况。每次回到单位,他都会把发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向院领导汇报,把反映的这些情况拿到相关部门进行核对,并及时向牧民反馈。为了方便农牧民联系到他,他还专门制作、发放了5000多张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并始终兑现24小时不关手机的承诺,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贴心的“一叫通”。

   被称为“蒙汉活字典”

  多年的基层工作使潘志荣深深认识到,蒙古语像一把钥匙,通过它可以打开草原牧民们的心扉。

  潘志荣是一个地道的汉族人,但是从小生活在牧区,跟蒙古族牧民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也会说些蒙古语。来到达茂旗人民检察院工作后,他发现,仅凭他现有的蒙古语水平,不能准确顺畅地解释法律内涵和逻辑关系,于是他借来《蒙汉词典》,开始了长期朝九晚十的学习过程。

  11月27日,记者在潘志荣的办公室里,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没有书皮且边角被翻烂了的《蒙汉词典》。潘志荣说,这本词典出版于1985年,已经跟随他20多年了。同事们笑称:“词典翻烂了,老潘也成了‘蒙汉活字典’。”

  今年5月的一天,潘志荣作为公诉人出庭审理一起盗窃案。庭审中,潘志荣用流利的蒙古语宣读了起诉书,并用蒙古语讯问犯罪嫌疑人。庭审结束后,被告人之一的阿某说:“检察院用蒙古语诉讼,我们不仅听得懂,又能维护正当权益,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终,被告人阿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10个月,缓刑2年执行,并处罚金1万元。其余两名被告人也依法受到了惩处。

  这样的场景,在潘志荣使用蒙古语办案中屡见不鲜。2011年,潘志荣承办了一起3名蒙古族未成年人抢劫案件。在侦查阶段,3名被告人心里都存在抵触情绪,回答问题不配合,但是到了审查批捕环节进行讯问时,潘志荣带有当地口音的蒙古语一说出口,3人立即感到很亲切。由于潘志荣的零障碍讯问,犯罪嫌疑人还主动交代了另外一起抢劫案件。事后沟通时,他们说:“因为潘检察官使用的是蒙古语,让我们感到很亲切,而且他没有因为我们犯错误看不起我们,更像是父母、朋友和我们沟通,教诲我们。以后,我们会好好做人,不会再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了。”

  得到家人支持

  草原上的牧民,性格比天还蓝,心思比水还清。这是牧民在潘志荣心中的样子。为了帮助这些牧民兄弟,潘志荣总是尽心竭力。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心思放在工作上,必然会忽略家里人。这点,他的妻子杨淑梅体会最深。

  “家里的事情别指望他能帮上忙。灯坏了,也得找别人修。”11月27日晚上,在潘志荣暖意融融的家里,潘志荣的妻子杨淑梅娓娓道出了丈夫的另一面,说到动情处,她总是微笑中含着泪水,“30年了,我也习惯了,他就是这样的人,现在只有心疼和支持了。我当初嫁给他,为的就是他这份勤快和实在。”

  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潘志荣把一个人的工作做成了全家人的工作。杨淑梅至今记得,2005年冬至那天,一个涉案的牧民为了让潘志荣网开一面,不停地打来电话,要求给他送礼。无奈之下,潘志荣关了机。这个牧民依然不放弃,又把电话打到了她的手机上,支持丈夫工作的她不得已也关了机。怕牧民找到家里来,他们两人锁上门躲了出去。当晚23时,他们悄悄抹黑回了家。“就在我们关机躲出去的时候,我母亲恰好心脏病复发住院,家里人找不到我们,等找到,我们赶到医院时,我母亲已经去世了,我连老人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杨淑梅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埋怨他吗?”记者问。“刚开始有一些,现在也想开了,他也是工作。”杨淑梅说。

  说起父亲,潘志荣的儿子潘禄说:“刚开始我也不理解我爸。自从和我爸下了几次乡后,看到牧民们对我爸的信任和亲切,我才理解了他。”现在,潘禄也在达茂旗人民检察院工作,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路。

  常年的劳累和不规律的生活,才50多岁的潘志荣因植物神经紊乱,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中度食道炎、浅表性胃炎和风湿性关节炎,成了名副其实的药罐子。

  2012年6月考到达茂旗人民检察院的苏德莫日根,像院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把潘志荣当成了学习的榜样。“2012年刚来院里时,我和潘主任下乡次数很多,他工作认真,即使拍一个现场照片,也要亲自去。错过了饭点,我们就吃方便面,喝井水。去牧民家碰上吃饭,潘主任都要留下饭钱。有的牧民感谢潘主任帮他解决了问题,想给他钱表达心意,潘主任根本不收。留吃饭也不吃,牧民急了,就拿出自己采的蘑菇给他,他也不要。潘主任的行为影响着我,看到牧民见到他时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热情和真诚,我感到了这份职业带给我的荣誉感。”苏德莫日根说,受潘志荣影响,他现在也资助了两名贫困学生。(文/记者 高瑞锋 摄影/高顺华)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