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人民 纵情草原

03.08.2017  04:41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在自治区第七届乌兰牧骑艺术节斩获佳绩

日前,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暨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在 赤峰 市巴林右旗举办,来自内蒙古各盟市的17支乌兰牧骑队伍、600多名演职人员参加展演,展现了乌兰牧骑的新风采。经过多天角逐,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代表 鄂尔多斯 市在艺术节文艺会演中斩获团体金奖最高荣誉,并荣获表演一等奖2个,创作一等奖1个;表演二等奖1个,创作二等奖1个;“一专多能”比赛二等奖1个;创作三等奖2个。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代表鄂尔多斯市参加此次艺术节。为能够再创辉煌,载誉而归,全体演职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排练,为了达到最佳演出效果,冒着酷暑,克服困难,汗往一处洒,劲往一处使,对每个动作精雕细琢、反复排练数百次,充分把握本次演出机遇,不懈努力。经过多天角逐,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在艺术节文艺会演中斩获团体金奖的最高荣誉,大型民族歌舞《我的鄂尔多斯美丽富饶的圣地》《吉祥三宝》荣获表演一等奖,《我的鄂尔多斯美丽富饶的圣地》荣获创作一等奖;《杜格尔扎布 故事 》荣获表演二等奖,《圆顶帽子》荣获创作二等奖;《草原肩韵》《欢腾的牧村》荣获创作三等奖;在队员“一专多能”的比赛中获二等奖1个。

乌兰牧骑被称为“草原上的轻骑兵”,服务草原人民,传播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享誉当代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第一支乌兰牧骑。1959年建队以来,始终坚持“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和“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四项任务为建队方针,扎根在广大牧区,以“坚持植根农牧区,贴心服务农牧民,四项任务都过硬,与时俱进重创新”的独特贡献,与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亲切地称为“玛乃(我们的)乌兰牧骑!”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现有队员40多名,其中国家二级演员7名、三级演员17名。获国际蒙古族长调和四胡大赛二等奖演员2名,获国家级单项奖演员11人次,获自治区奖演员33名。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每年在基层为农牧民演出的时间均在七个月以上,演出200多场,最多时一年能演出324场,累计演出6800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自编自演创作的节目共计897个,为繁荣和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精心创作了《鄂尔多斯婚礼》《天印·阿尔寨》《幸福鄂托克》《双骏之源·圣火之乡》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歌舞节目。与此同时,辅导、扶持了几十个基层业余文化队,培养出业余文艺骨干千余人,为活跃基层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创作和演出的节目深受广大农牧区人民的欢迎和热爱。从第一批队员算起,先后培养了优秀文艺人才近300名。目前的队员已经是第18批。虽然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长期活跃在农村牧区、大漠戈壁,教育人民、鼓舞斗志,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繁荣民族文化、满足农牧民群众文化需求、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支活跃在草原上的文艺轻骑队,作为草原文化的传播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曾先后到日本、美国、埃及、蒙古国等国家和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访问演出,在各族人民中引起了极大轰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赞扬和亲切接见,先后四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战线先进集体,可谓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曾收获了“全国优秀表演团体”“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全国十佳乌兰牧骑”等各项殊荣。多年来,《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画报》和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都曾先后专题报道、组织专题节目介绍了鄂托克旗乌兰牧骑。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曾经在张思德墓前学习《为人民服务》,在雷锋坟旁种松柏树,井冈山老革命前辈送给他们翠竹旗杆,铁人王进喜给乌兰牧骑写了“永远革命”的题词……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并出访过亚洲、非洲近十个国家,这些光荣的业绩多少年一直鼓舞着乌兰牧骑保持本色与时俱进,在新时期不断改革创新,以新的内容、形式、方法更好地完成乌兰牧骑“四项”任务的同时,肩负着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民族及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使命。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在沿着党指引的为人民服务的阳光大道上,高举乌兰牧骑的旗帜,发扬光荣传统,重塑光辉形象,以更精湛的艺术,更高昂的激情,献身艺术事业,全心全意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让这支有着光荣传统和神圣使命的艺苑轻骑再创辉煌,让这面草原上的文艺旗帜永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