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三问:如何提高就业质量?
原标题:民生三问:如何提高就业质量?
2014年,我区着力推进创业就业工程,新增城镇就业27.2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250万人,落实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这是民之所盼,政之所为。在今年的两会上,就业问题依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
【 问题 】 不少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
“6年前,我还是一位离开家乡为生计发愁的农民,现在我凭着一技之长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当起了小老板。我想对广大农牧民朋友说,一定要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就业质量。”呼和浩特市和林县的张进中说起自己的奋斗史,颇为感慨。
2008年,看着村里其他小伙子纷纷进城打工,当时只有19岁的张进中眼红心热,他自己也不想在农村跟父母种一辈子地。就在此时,一位在蒙牛集团上班的同乡问他:“去不去蒙牛集团当装卸工?”张进中二话没说,把行李一拿就跟着同乡去了。第一天收工后,张进中的肩膀被压得都是血印子,两只手也磨出了血泡。当时他觉得装卸工的活儿很苦,有点不想干了。可是一想回到农村又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还是咬着牙挺住了。
干了两年的装卸工,21岁的张进中觉得不能一辈子靠出苦力维持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货车司机问张进中:“你想不想学开货物装卸车?”张进中动心了,他一边跟着这位货车司机学习,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报考了驾校。1年后,张进中拿到了A本驾照。
2012年,张进中自筹资金购买了一辆运输牛奶的罐车,跑起了运输牛奶的业务。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拥有了3辆运输牛奶罐车,还雇了3位司机。日子好了,他把父母和弟弟妹妹都接到了呼和浩特市。
“虽然政府很关心就业,也在积极想办法帮助大学生、农牧民实现就业,但从我个人经历来说,农牧民要想实现就业,必须拥有一技之长。那么,这就需要政府畅通培训渠道,根据市场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项目。”张进中说。
从兴安盟到呼和浩特市打工的李二牛对记者说,土地收入是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自己早晚会有干不动的一天,所以他只能趁现在干得动多挣点钱,薪水少的活儿他不想干。
李二牛的养老危机意识在进城务工的农牧民中很有代表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打零工的农民工基本都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养老保险,就意味着未来生活没有保障。没有保障,是许多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心病。
求职者依旧眼高手低
自治区家政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在培训月嫂技能
【 现状 】 求职者依旧眼高手低
1月24日,在首府人才市场,内蒙古工业大学大四学生李阳拿着简历,仔细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用工单位,并准备着随时将自己的简历送出去。
对于找工作,学习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陈剑有着自己的标准:“企业一定要正规,有发展;工作时间一定要规律,有节假日;社会保障待遇一定要到位。”对于薪资,即将毕业的陈剑表示,不太在乎。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发现,和陈剑有一样想法的人很多。也许正是因为求职者这样的想法,导致部分企业所提供的镗床操作工、阀门铸造工等和生产有关的一线岗位无人问津,而类似会计、出纳、文员等坐办公室的岗位却人满为患。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的舒杰处长表示:“我一直从事高校的招生就业工作,这几年每年就业形势都不轻松,但岗位还是足够的,关键是看学生的就业心态。我们学校传输给学生的就业观念就是,先就业再择业,毕业的前3年是积累工作经验的时间,打好基础,等到3年以后再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找工作关键看心态,想法一定要切合实际,既要考虑自身能力,又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先沉下心学技能,就不愁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想法都比较实际。我们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一直都比较高,因为我们培养的都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所谓的蓝领。这样的人才,在全国来说都比较缺乏。可以看出,目前的就业市场,不是没有岗位,而是需求更加实际,相对于学历来说,实用型人才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