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记者带您探秘天气预报制作流程

23.03.2016  11:43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气象知识,昨日,市气象局的工作人员走进金桥小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气象科普知识讲座。他们还在校园气象站对学生们进行了技术指导,通过组织同学们进行气象设备模型制作,进一步激发大家探究气象科学奥秘的兴趣。图为工作人员为学生们讲解气象知识。刘清羽 摄影

“小雨转阴,气温零下3摄氏度至9摄氏度,东北风、微风。”这是昨日呼和浩特市气象信息网上发布的天气预报的内容。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您想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别着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带您一起去探秘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观测员:

将不同时次

观测信息数据上传网络

昨日10时许,赛罕区气象局综合业务一体化流程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李海波正认真观察着计算机并采集数据编发。

市气象局工作人员魏宽是观测员出身。魏宽说:“我们在电视、广播等媒体及网络上看到的天气预报,其实只是最终端的气象服务信息,想要得到最终端的气象服务信息需要经过3个主要步骤,那就是观测、采集数据信息,预报和发布。”

观测、采集数据信息,首先得有观测站。观测站可分为基本站、一般站和基准站,现在呼和浩特市区、旗县一共分布着7个观测站。2013年以前,观测站的观测员通过人工仪器观测和采集数据信息,采集的数据信息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能见度、降水量、深层地温、浅层地温、蒸发量、云高、云低、云状、云等内容,这也是每个观测站(台)的观测员日常所需观测的最基本项目,使用的人工仪器有温度计、自计钟、蒸发皿等。根据观测站的地势及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每天观测3次、5次、8次及24次等。首先,工作人员将观测到的信息数据记录到观测记录薄上,然后输入电脑,最终将数据信息通过内部网络上传到市气象局,然后逐级上传。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除了7个常规的观测站外,我市周边还分布着130多个区域站点,工作人员通过 手机 信号自动传输数据,然后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汇总。这些数据信息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分析,帮助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现在的观测站则全部使用的是双套自动观测系统,即由原来的人工仪器升级为自动仪器,由原来的全人工观测、操作变为人工加自动操作。现在所使用的仪器全部是电子自动记录仪器,不用再人工观测,人被解放出来,只需把电子仪器观测识别到的各种数据信息通过内部网络按照规定上传即可。”

预报员:

借助专业工具

得出即将发出预报信息

昨日上午,市气象台预报员赵梦玉正在工作室里借助专业分析工具分析即将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

赵梦玉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各个观测站点所提供的数据信息都是已知数据,是基础、实况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包括风、压、湿、云、降水等,这些数据信息早已由其他工作人员上传至国家气象局的数据库。”

预报员则是根据这些基础信息,再借助专业预报软件工具对整个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模拟产品(指即将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同时会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但这还不是最终的结论,要由各个预报员相互交流得出统一的结论。随后,预报员将得出的统一结论送到气象局更为专业的工作技术人员那里,大家还得进行会商,通过会商得出最终的结论。

发布:

通过传媒

让百姓看到天气预报

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王宪富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公共气象服务分为3种,分别为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明天是阴天还是晴天’‘明天会有雨吗?’这些气象信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当我们得到已经制作好的气象信息后,就会通过不同传媒、以不同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

王宪富说:“可能很多人想知道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是怎样来的,其实都是工作人员将天气预报制作好后定时送到电视台播出的。而广播的气象信息播出则很方便,主持人通过呼和浩特气象信息网就可以随时得到最新的气象信息,可以随时播出。”

“如果出现了天气预警信息,我们则会通过不同传媒、以不同的形式及时发出去,以便让百姓得到第一气象服务信息,方便安排出行及劳动生产。”王宪富说。(记者 于亚军)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白鹤等万余只候鸟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王靖)金秋十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