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六个转变” 科尔沁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5.06.2016  20:26
  作为自治区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建设改革“双试点”地区,科尔沁区秉承“落实、落细、落小”的工作原则,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阵地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阵地建设有机结合,让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精神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为百姓幸福指数加码。

  一是强化服务机制,在服务保障上,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作为”。相继出台并印发了《科尔沁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试行)》、《科尔沁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试行)》(通科党办字【2015】24号)两个方案和《关于印发科尔沁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改革试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相关考评办法的通知》,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镇苏木、街道实绩考核项目,使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区委战略行动纲领的重要内容。依托惠民工程,建设标准化文化活动室334个;新建1500平方米以上的幸福社区52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村民之家”31个;建设18000平方米的集文体、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个;6000平方米的集文化馆、大、小剧场、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少儿版画馆为一体的科尔沁区群众文化中心纳入规划设计;3800平方米的市图书馆原址也将交于科尔沁区图书馆使用。真正做到了组织领导、科学规划、经费落实、措施保障四落实,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在服务内容上,由“活动中心”转变为“指导中心”。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中、重点突出、资源整合原则,积极探索文化服务中心从“活动中心”逐步转化为文化的“指导中心”和“服务枢纽”机制,以“文化科尔沁”为主题升级打造永清街道东方社区文化,用“对话”取代“宣讲”,让专业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以“民生文化”为主题升级打造霍林河街道四七二社区文化中心,旨在讲好“城市故事”,打造城市文化“讲述工程”,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文化精准扶贫。依托“十个全覆盖”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精品线路,讲好“十个全覆盖”、“乡村乡愁”故事,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依据“2143”标准分三个等级,扎实推进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建设,“2” 即建设一个室外文化广场和一个室内小剧场“2场”;“1”即建设一个文化大舞台;“4”即建设图书室、电子阅览桌、文体活动室和棋牌室功能齐全的“4室”;“3”即打造文化墙、文化公益大讲堂和村村响大喇叭“3个宣传阵地”,现已建设一级示范性文化活动中心102家,其中木里图文化站被评为一级文化站;二级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164家;三级达标文化活动中心68家。并依据分类打造标准,投资近1000万元,为各文化活动室配置了设备设施。

  三是构建服务网络,在服务方式上,由“传统模式”转变为“多元并进”。以试点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万千百十”(“”即服务全区80万人口;“”即组织1000名文化志愿者队伍;“”即打造422家文化活动阵地;“”即培树10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的丰富性、特色性、针对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依托党员远程教育设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响”工程等开展宣传文化、党员远程教育、普法宣传、政策解读、科普讲座、关爱妇女儿童、种养殖知识、卫生健康等普及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等巡演活动,为广大农牧(居)民送去文化大餐,先后开展了原创纪实话剧《老兵任明德》巡演、“十个全覆盖·幸福千万家”、“新春文化活动月”、“广场慧民文化季系列活动”等大型主题活动40余场;建设图书馆分馆126个,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实惠;组织电影进社区、进军营等主题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提质工程,保证农民群众平均每个月看一场质量较高的电影,新片达50%以上。农民喜乐会、群众文化艺术节、农民文化艺术节、秧歌汇演等基层文化活动,以百姓为主体、用巡演、展演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农牧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真正形成了特色文化“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四是提升服务内涵,在服务功能上,由“基本需求”转变为“文化民生”。组织召开了科尔沁文化精品创作恳谈会,成立了科尔沁文化精品创作促进会,确立了科尔沁区文化精品“五个一”目标,通过资金扶持、购买图书出版号等方式积极鼓励、扶持精品文化创作。筹备打造音乐剧《守望相助》,提升地区文化品牌影响力。依托鼎元盛世文玩市场,与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惠民政策有机结合,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的小微企业发展;打造蒙古王酒业民族文化产业园,丰富地区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落实莫力庙452平方公里的民俗旅游度假区项目规划,推进地区文化品牌塑造与招商引资的融合发展;打造版画创作村、版画创作社区,通过艺术成果展示拉动版画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创客空间,积极探索PPP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购买文化服务,用文化产品的发展带动居民群众经济效益的提升;交流推介科尔沁特色文化艺术产品,组织我区具有地域特色的蒙古耳枕、马头琴制作、皮雕画、葫芦雕刻等文化企业参加各级文博会,拉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化创意品牌,让文化产业活起来、动起来、富起来。

  五是整合服务资源,在服务主体上,由“政府独唱”转变为“社会合唱”。推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契机,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文化设备设施资源进行了调查,有计划、分类型地加以利用和开发。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电业局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科尔沁区职工活动中心等10几处大中型文化活动场所实现了免费共享服务。坚持政府鼓励引导和群众自发参与相结合,建设一支来源于群众、贴近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文化队伍。抓人员,壮大充实文化队伍力量。依托基层文化室建设,协调乡镇(街道)、村(社区)配齐配强了社区文化网点和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组建了百余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为志愿受众群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志愿活动,滋养文化向善的力量,大力弘扬科尔沁优秀传统文化;抓培训,促进提升文艺骨干素质。积极参加省、市等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注重基层文化带头人素质培养,区文化部门每年都要举办5期以上的业务培训班,采用外聘教师、下乡培训、蹲点辅导、菜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文化指导员、村级文化工作者和文艺骨干培训,单是区级部门年培训人数就在1000人次以上;抓团队,切实规范群众文艺团队管理。积极组织培育群众文艺团队, 先后发展、培育了红歌艺术团、余粮堡镇农民艺术团、老干部艺术团等30余个民间文艺团体及书法协会、摄影协会、京剧票友会、空竹协会等40余家民间协会组织,培植了一大批群众文艺骨干,保存和弘扬了一批优秀民间艺术。仅在5月份,就组织开展“科尔沁区首届民间艺术团文艺汇演”大型广场演出活动4场。 

  六是完善服务效能,在服务规范上,由“监督管理”转变为“自主服务”。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坚持建管用并重,制定建设标准,推行考评量化考核指标,合理设置日常工作与重点工作分值,在常态长效管理上着力,注重过程管理,依托本次试点契机,加快形成与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进步发展。科学设置考评方案。根据“统一要求、分级实施”的原则,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考评实施方案》、《镇苏木嘎查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管理办法》,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考评的基本依据和最低标准,文化局与各镇苏木、各镇苏木与嘎查村分别签订了责任状,统一考评,统一验收;建立健全投入、管理、运行等长效机制和文化服务机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积极探索工作评价的标准化,建立群众需求征集、服务评价反馈等机制,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