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公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十五年保持双减少

17.06.2016  11:49

   林业厅政府网6月17日讯  6月16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公布全区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60.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1.50%;沙化土地总面积为40.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4.48%;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地面积的14.71%。

  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区荒漠化土地比2009年减少41.69 万公顷,沙化土地比2009年减少34.32万公顷,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全区近8000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1.1亿吨。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持续向好逆转态势,呼伦贝尔沙地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的重大转变,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长191公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公里,宽3-5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间隔长350公里,宽3-10公里绿色防风固沙林带。草原牧区大部分天然草原植被正在恢复之中,植被盖度、牧草高度持续提高,草原生态状况逐步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在逐步减少、流失程度在减轻,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通过坚持不懈的防沙治沙工作,全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沙区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多年来,全区牲畜头数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粮食产量达到并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同时为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全区各地充分利用沙区独特的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有力带动了沙区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本次监测结果表明,全区生态状况整体继续向好,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各类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成效显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局部恶化的趋势不同程度依然存在。我们仍然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资金投入不足和生态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全区生态系统潜在的脆弱性、反复性和不稳定性,也决定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继续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坚持以保护和增加沙区林草植被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为保障,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综合治理,努力构建沙区生态安全体系,改善沙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沙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