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旅游扶贫富了农牧民

22.04.2018  03:32

  一大早,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腾格里额里斯镇乌兰哈达嘎查的牧民王进飞打扫完马厩,就牵着自家的马匹来到通湖草原景区开始一天的工作。

草原绿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正是我们挣钱的好时候。”王进飞一边把游客扶上马背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去年‘五一’我就接待了骑马游客3000多人,今年五一节估计来旅游的人还要更多。

今年55岁的王进飞是乌兰哈达嘎查的贫困户,过去一直靠放牧为生。退牧还草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他全家依靠每年每人6000元的草补费生活,妻子又患病常年吃药,家庭负担很重。为了维持生计,他就到附近铁厂捡矿石增加点收入,再加上政府救助,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然而,2012年铁厂倒闭了,无奈之下,王进飞到通湖草原景区打工,但生活仍是入不敷出。

在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过程中,面对像王进飞这样的贫困户,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变以往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依托境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4A级通湖旅游区、水稍子旅游区和额里森达来旅游区等景点,大力推进“旅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

2012年底,借助通湖草原旅游区,乌兰哈达嘎查党支部牵头率先成立了嘎查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本着农牧民自愿的形式以户为单位入股,通过在景区经营沙漠冲浪车、骑马等项目获得收益。

在政府的帮扶下,王进飞贷款买了5匹马入股并参与旅游服务,当年分红和在景区劳务收入就达2万多元。

尝到入股合作发展旅游业的甜头,王进飞心思活络开了。第二年在合作社担保下贷款10多万元,他又买了3匹马、1辆越野车和7辆卡丁车、沙滩摩托车投入旅游服务。随着开发区旅“现在我通过分红和劳务收入每年达15万多元,这都是扶贫好政策带来的实惠。”王进飞笑着说。如今摘掉了“穷帽子”的王进飞一家住进9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砖房,老伴儿病情逐步好转,去年他还在中卫市为儿子买了新楼房。

“旅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现已成为开发区扶贫工作的新亮点。乌兰哈达嘎查的19户贫困户,每户以3000元的额度入股嘎查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通过分红、草原补贴和在景区打工人均收入就达2万多元。“目前嘎查210户牧民全部参股,在各景区从事旅游项目经营的牧户有70户,涉及项目的牧户140户,现在每年每户的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嘎查党支部书记李雄鹰告诉记者。

2016年以来,开发区4个贫困嘎查村和329户农牧民列入扶贫计划。在采用旅游入股方式扶贫的同时,按照“合作社+贫困户”运行模式,为329户贫困户购买了329头肉牛,采取肉牛入股、由合作社集中经营管理、统一购销的方式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在贫困户保本的前提下,以每年分红壮大肉牛养殖产业的扶持形式进行脱贫。此外,该开发区针对退牧还草的贫困牧民,通过健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标准,将符合补偿政策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保障贫困牧民政策性收入,达到生态保护建设与贫困牧民脱贫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