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退人进 10多万民众受益

02.08.2018  15:31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消息(记者 齐晓英) 他们勤劳、质朴,让沙漠变绿洲;他们踏实、睿智,在沙漠中点石成金。也许,他们并不被人熟知,但是,他们是荒漠化治理中不可缺少的“基石”。

  以前,漫漫黄沙,遮天蔽日;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日前,《亿利库布其三十年治沙成果报告》显示,库布其沙漠综合治理910万亩,创造了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成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成功治理的沙漠,使得10多万沙区民众受益。

  家住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叨图七社的陈布宁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A

  脱贫路

  沙柳随风轻柔摇摆、杨树叶哗啦啦随风作响,甘草正在顶新芽、发新叶。陈布宁坐在地头,边抽烟边看着眼前的景色,咧嘴笑了……这样的场景,与曾经记忆中的家乡完全不同。

  “大风刮着砂石,将土房的门、麻纸糊的窗户,很轻易地吹开,家里积起厚厚的黄沙,沙漠将村庄层层围住,离家门最近的那堆沙子,快要超过土房高。”曾经的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叨图七社,一年四季黄沙漫天、飞沙扬砾,沙子的强势来袭,村民不得不“沙进人退”,村里10多户人家陆续搬迁,陈布宁也盘算着搬出祖辈生活的地方谋生路……然而这一想法随着治沙、修路、种树戛然而止。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治沙,亿利人推平了陈布宁家门口的大沙丘,开始修路、种树。眼看着树苗将沙子稳住后,陈布宁和全村人都积极参与到种树的队伍中,沙退人进,曾经的浩瀚沙海,慢慢变成了一汪绿洲。

  如今,年近七旬的陈布宁依旧闲不住,种树、种地、养羊啥都不耽误,腰包慢慢鼓起来了,也住上了127平方米的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房前屋后都栽满了树,篱笆围起来的院落很大很干净。一大早,陈布宁都要到田间地头转转,看看甘草的涨势,看看附近树苗的成活率,日子过得悠然自得。

  随着治沙、种植,受益的还有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59岁的吴直花。

  为帮助贫困户吴直花脱贫,在政府的指导下,当地企业给她分了30亩沙地种植甘草,企业包种苗、包培训、包技术、包收购。亿利自创了让甘草躺着生长的技术,可以让1棵甘草的治沙面积扩大10倍,并把这项技术无偿传授给吴直花这样的农民。通过种植甘草,吴直花一家摆脱了贫困,住进了新居。

  如今的吴直花算得上是种甘草的行家,她把这项技术传授给其他人,让他们也品尝到甘草种植带来的“甜头”。

  据官方消息,库布其沙漠的甘草种植面积累计达220万亩,每亩甘草可创收400-450元,带动1800多户、5000多人成功脱贫。

  脱贫只是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第一步,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

  B

  致富路

  39岁的斯仁巴布是库布其沙漠地地道道的牧民。斯仁巴布还有两个妹妹。曾经一家五口人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蜗居,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来维持生计,一年到头,温饱都成问题。在斯仁巴布的记忆中,父亲常常蹲在门槛上,望着漫漫黄沙中黑漆漆的夜长叹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斯仁巴布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能有衣服穿。

  新的一年崭新的开始,有新的盼头,也让人看到新的希望。

  2006年,亿利集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投资2000万元建了牧民新村,把散居在沙漠里的牧民转移出来。牧民们住上了明亮的新房子,结束了无水、无电、无路、无医疗、无植被,被沙漠围困的日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斯仁巴布与妻子在牧民新村经营餐饮,因为勤快能干,小日子越过越好。“旅游旺季时,一天纯利润就有三四千元,这个数字,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斯仁巴布说。

  靠沙吃沙,来库布其沙漠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夫妻俩琢磨着,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沙漠越野,喜欢在沙漠里撒欢。2010年,斯仁巴布与两个村民共同承包“一沙两湖”沙漠越野项目,沙漠越野项目迅速吸引来众多的越野爱好者。斯仁巴布忙得不亦乐乎,人多时连饭都顾不上吃。

  现在斯仁巴布跟他的合伙人拥有大冲浪、UTV、农夫、VJ、大沙陀等16辆沙漠越野车,还有10多位专业车手,运作两年后,成本收回。年底算总账,除了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每家拿到手中的有10万多元。

  斯仁巴布终于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走上了致富路。但是如何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是斯仁巴布经常思考的问题,与斯仁巴布一样有这种想法的还有孟克达来。

  C

  生态路

  蒙古族汉子孟克达来,是刀图嘎查大刀图柴登人,祖辈曾靠养牛、养羊,放牧生活。“养得少了维持不了生活,养得多了草原受不了。”恶性循环,致使荒漠化越来越严重,上世纪末,大刀图柴登的生态恶化到了人类不宜生存的地步。

  上世纪80年代,亿利集团开始在库布其治沙,被大沙困住的农牧民有了新生路。2006年,亿利出资在七星湖建成了牧民新村,大刀图柴登整体生态移民,牧民搬进了牧民新村。原驻地实行禁牧,腾出4万亩草地和沙化地自然恢复生态。移居七星湖牧民新村的农牧民,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少数人依然从事养殖业,更多的人从事旅游服务,开办牧家乐,还有人承包种树,参与治沙。

  孟克达来移居牧民新村后,告别了放牧,和妻子做起了餐饮,主要接待沙漠旅游者。在旺季,一天能接待200人。开始时,年收入7万多元,后来就远不止这个数了。除餐饮外, 孟克达来还和父亲合伙包种了1000多亩树,年人均收入也有3万多元。此外,他还养了两辆装载机,在亿利的治沙工程上干活,收入也不少。去年,他家收入30多万元,餐饮和工程税就交了4万多元。雇佣种树工人、餐厅服务员、装载车司机,粗略算下来,孟克达来创造的就业岗位,每年的工资总额最少也有20多万元。

  最近,孟克达来有个新想法,准备尝试沙漠旅游餐饮联营。“这几年,沙漠旅游餐饮发展得比较好,但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小店,服务档次不算高。如果四、五家合作联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服务品质肯定会大大提高,开拓市场和抗风险的能力也会增强,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

  孟克达来们的想法与当地政府和当地企业的总体思路不谋而合。

  以亿利集团为例,企业通过返租农牧民沙漠、包种到户、用工到户,调动沙区农牧民的积极性。农牧民则以“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的7种新身份,每一种新身份都带来不菲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农牧民成为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亿利集团科学制定沙区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让沙区百姓以土地入股,通过分红的方式分享到沙漠土地资产升值的收益。鼓励农牧民参与农牧业发展,参与甘草、苁蓉、有机果蔬等种植加工业。同时依托沙柳、柠条、甘草、紫花苜蓿等高蛋白沙生植物资源发展饲草加工,激励群众自发种植养殖积极性;推动农牧民通过生态工业实现就业,建设库布其生态工业园区、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沙漠生态健康产业园,参与生态修复产业、能源产业和沙漠旅游业。资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促进当地贫困学生学习生态环保绿色产业的专业技能,激励他们积极投身生态环保事业。

  30年,沧桑巨变,库布其从漫漫黄沙到一汪绿洲,铸就了世界荒漠治理史上的奇迹。30年,沧海桑田,库布其人在治沙的道路上缓步前行,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也更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弘扬库布其精神 为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撑
    ——库布其沙漠治理典型报道在我区科技系统和新华网
微视频丨沙漠变色记
http://vod.xinhuanet.com/v/vod.新华网
治沙就是治穷:斯仁巴布翻身记
游客乘坐沙漠越野车体验“沙漠冲浪”   时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