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激活敖勒召其镇三道泉则

08.09.2015  19:05

  敖勒召其镇有个三道泉则村,此地自古便有三眼泉水,清泉汩汩,四季长流,人吃畜饮、洗衣做饭,皆因有它。靠水存活,人丁便兴旺起来,攒户成村,三道泉则成为村庄的名字。

  不过,这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前的旧事儿了。那般世外桃源的“好活时候”,高美兰一天都没赶上。

  1962年,17岁的高美兰过山梁、穿沙地,深一脚浅一脚的嫁到了三道泉则。彼时,三眼泉水只有一眼勉为其难的流着,没电没水成为最大的“桎梏”。“拿两双筷子、两个碗,就是一个光景”的日子难倒了这个新媳妇,没办法,她使出了看家本领——放羊。生在牧区长在牧区的高美兰对羊的脾性一清二楚,“女羊倌”出马,一个顶俩。很快,高美兰便成为村集体的“土专家”,撵羊上山吃草,给羊剪毛治病,样样在行,日子倒也凑合着过来了。

  大家没钱小家受穷,高美兰再能干,也架不住全村光景恓惶。1988年,三道泉则部分村民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搬到了敖勒召其镇的镇郊,距镇区2公里的陶伦社。一辆毛驴车、三儿两女一家几口,高美兰带着全部家当迁到了陶伦社。4间土打墙的房子花了高美兰靠放羊挣来的全部积蓄,全村人均1.5亩水浇地还够全家人吃喝。而常年风餐露宿的高美兰落下一身的病,又做了一次甲亢的大手术。因病返贫,日子过的愈发一天紧似一天。

  就在70岁的高美兰忙着给摇摇欲坠的土房子压塑料布遮风挡雨的时候,“十个全覆盖”工程进村了。轰隆隆,机声一响,烂猪圈、破羊圈、臭粪堆、乱柴堆、泥土路……村里的“牛皮癣”转眼间都尘归尘土归土,代之的是乌黑平整的柏油路和路两边簇艳的格桑花,白墙青砖的新房、青瓦溜顶的别墅带着蒙元风情、草原风光和民俗文化的特色,也“蹭蹭”的按照规划设计各就各位了。谁来了都要问一句:“这还是以前那个三道泉则吗?”

  这是啥节奏?别人的疑问也是高美兰的困惑。瞅着近30年的土坯房,高美兰一愣怔的功夫,80多平米的新房子已经矗立在她眼前了。把儿子们都叫回来,吊顶刮白铺砖,一气呵成。特意选在六月初六,高美兰和老伴儿开开心心的搬进了新房。现在,腰疼腿疼的高美兰每天都要坚持拖地清扫家,“哪想到能住这么好的房子,还有低保和养老保险,儿子都是泥瓦工,啥也不用愁了,老了也能享上清福了。”

  用村支书罗怀清的话说,“十个全覆盖”工程就是三道泉则的“活水”,一进村把人心也激活了。老人、贫困家庭要一个不漏的安顿好,年轻人也得给找个长远的出路。年轻时就外出当兵回来的罗怀清,看问题“一针见血”。“全村1400亩水浇地,年底前全部上滴管,依托镇郊的优势在产业结构上做调整,盖大棚,种经济作物,让务农的人提高收入。”这只是罗怀清锦囊中的妙计之一。

  还有一计,藏在马上就要完工的一排溜小别墅中,傍着敖银油路沿线和敖镇,餐饮业、修理电焊、泥瓦匠、卖菜卖肉,随便哪一样都是来钱的道儿。基于村里的年轻人80%都是“耍手艺”的,这35户小别墅将成为年轻人们创业干事的新地盘。“守着自己的房子开一个摊子自个儿当老板”,这些美事儿,三道泉则的年轻人是赶上了。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内蒙的羊肉治国的饭”,这名声可不是吹出来的,37岁的王静靠着几年的打拼总算让“治国农家大院”有了点名头。“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活水”一来,三道泉则的人气旺了、财气也旺了,“饭店靠着这些手艺人的摊摊,他们能挣大钱,我也错不了。”王静笑着,坚信未来可期。(张晓艳 侯勇)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