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活雷锋——记优秀青年志愿者马向亨

08.05.2015  13:11

  马向享,男,汉族,初中文化,197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2009年他带领10余名青年自发组织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谁有困难就帮助谁。

   牧民眼中的“领头羊”

  努和日乐,汉语为友谊的意思。它是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的一个嘎查。在一个时期内,这个嘎查曾经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曾经因为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感到沮丧。这里就是马向亨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他已经过了整整36个春秋。他热爱自己的家园,就是从爱护这片草原开始的。

  于是,努和日乐嘎查出现了第一处网围栏。一年以后,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原出现在乌拉特草原上,风吹过来,像一片绿色的海。牧民们向马向亨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在他的带领和示范下,全嘎查迅速出现了一股网围栏热。刚开始,马向亨在乡亲们迷茫的目光里,浓眉一扬,站出来说:“我们种草吧!种上草,不就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了吗?生态改善了,羊群有吃的,我们的生活也就好过了。”然而,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绝对没有这个概念。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马向亨在自己家的草场上划出了一千多亩地,种上了优质牧草。他又在离草地不远的查干额日格河上筑起了一道简易石坝,在河与草地之间挖了一道渠,把河水引到草地里。有了水,牧草长势喜人。然而,网围栏外面却光秃秃的一片。从这以后,马向亨家的牲畜再不缺草,天然草场也渐渐的恢复起来了。

  牧民们也开始种草。几年后,往日坦荡裸露的草原重新焕发出生机。牧民们说:“雄鹰没有翅膀就飞不上蓝天。”他们一致推举马向亨为科技示范带头人

   牧民心中的好心人

  马向亨热爱草原,更热爱草原上的牧民。在努和日乐,巴特尔家最贫困。巴特尔和妻子其木格都是贫困牧民的孩子。结婚后,家里别说是牛羊,就连个旧的房子都没有。为生活所迫,已经3岁的孩子,不得不送给别人家收养。其木格经常在月光下望着远处凄黑的沙丘,默默地流眼泪。

  马向亨知道后,就找到了巴特尔和其木格,对他们说:“别老是这么下去了。我给你们承包100只适龄母畜,回来养羊吧,放养这些牲畜,每年能接好多羊羔子,还有羊绒,我什么也不要,3年后退还承包的羊就行了。”就这样,夫妻两人养起了100只羊。马向亨又设计制造了一处约50平方米的房舍和80平方米的流动暖棚。有了这些生活基础设施,加上精心饲养管理,这100只羊连续3年仔畜成活率都在95%以上,巴特尔夫妻摆脱了贫困,真正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牲畜。他俩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见人就说:“马向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我们一定努力劳动,尽快富裕起来。报答恩人。”马向亨类似这样的扶贫帮困事迹很多很多。

  2005年冬天,一场罕见的“雪尘暴”袭向了乌拉特草原。由暴风雪与沙尘组成的污浊的网,整整一天一夜,吼叫着,翻腾着,肆虐着,气温下降到零下30多度,草原能见度几乎接近零。

  马向亨坐不住了,赶快装上煤、粮、草、料,开着自己的客货车,冲进了“雪尘暴”中。车陷住了,跳下去挖;手冻僵了,搓搓再干。车在坎坷中爬行,路在风雪里延伸,帮助牧民们解决危难。他满身雪土来到又一个乌素组,走进一个又一个牧户家里的时候,头发、胡子上结满了冰瘤子,冻麻了的嘴已经张不开了。

  马向亨积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2008年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等大灾大难中积极捐款捐物,价值达1万余元。

  他的所作所为真正体现了新时期一名新型青年牧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常说:“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多大的利,生活多么富有,而在于能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能为群众多办一些实事、好事,能受到群众真心的拥戴。”是呀,朴实的话语,彰显了马向亨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青春誓言和人生魅力。(通讯员高祥)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