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呼和浩特市患儿瑄瑄完成遗体捐献
“瑄瑄走了。”“遗体已经送往内蒙古医科大学,感谢大家对他的关心。”3月3日晚,王旭东给记者发来微信说。
2月20日,瑄瑄的病情开始恶化,王旭东联系了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开始准备孩子的身后事。3月3日下午,瑄瑄离开了这个他仅仅生活了20个月的世界。由于瑄瑄长期患病,其器官已经不适合捐献,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的协调下,瑄瑄的遗体捐献给内蒙古医科大学,用于教学科研。
2月2日,王旭东为儿子瑄瑄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和《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去年9月份,因患肺动脉高压,瑄瑄被宣布不治。家人决定在其离开后,捐出他的器官和遗体。这是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有悲伤又有感动。故事背后,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受卫生部委托,开始在上海等11个省区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1年7月,内蒙古被列入第二批试点地区。
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就开展了遗体捐献的宣传、登记、报名及建立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活动等工作。2008年11月1日,《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为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规依据。2010年,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又成立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站、遗体(组织)捐献接收站、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为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有34人成功实现遗体捐献。(查娜)
【新闻回顾】呼和浩特市患儿瑄瑄“立下”身后事:捐献器官
年幼的瑄瑄还不知道什么叫死亡
张普照将登记站搬到了自己的诊所
张普照登记的遗体捐献表格
2月2日,呼和浩特市民王旭东为儿子瑄瑄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和《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去年9月份,因患肺动脉高压,瑄瑄被宣布不治。家人决定在其离开后,捐出他的器官和遗体。这是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有悲伤又有感动。故事背后,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受卫生部委托,开始在上海等11个省区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1年7月,内蒙古被列入第二批试点地区。截至目前,全区有11位志愿者实现了器官捐献。
■现状
孩子患病无法治愈
“我儿子可聪明了,就是生了点病。”初次见面,王旭东面带微笑,语气平和,手里攥着的表格上,贴着儿子瑄瑄的一寸照片。照片上的瑄瑄,一双大眼睛,笑起来露出一排小牙,无忧无虑。这是瑄瑄人生中第一张一寸照片——贴在《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
2月2日,王旭东来到大西街张普照中医诊所交《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这是个悲伤的故事,王旭东的讲述,却不愿流露出过多的哀痛。王旭东认为自己的幸福指数一直挺高,从小家境不错,大学毕业后,与自己青梅竹马的中学同学结婚,小两口都有着稳定的工作。在朋友们看来,王旭东事业顺利、家庭幸福,一直是大家羡慕的对象。2013年5月,王旭东的儿子瑄瑄出生了。这给全家人带来了莫大的欢喜。瑄瑄聪明可爱,是一家人的心肝宝贝。然而,幸福在2014年的9月戛然而止。
跟同龄的孩子相比,瑄瑄长牙晚,走路也晚,平时免疫力差一些,却是十分聪明。王旭东说,瑄瑄记忆力特别好,有一个广告中,一个白胡子的老爷爷拿到糖果之后,会呵呵笑。看过几次广告后,每当老爷爷出现,瑄瑄就先学着“呵呵”几声,然后等老爷爷开始笑时,王旭东和儿子也跟着开怀大笑。这是父子间最美好的记忆。
2014年9月16日,因为瑄瑄总是气喘,消化不好,王旭东带着儿子到医院检查。几经周折,瑄瑄被诊断为肺动脉高压。这个闻所未闻的疾病,让王旭东夫妇惊呆了。医生说,孩子的病情很严重,尽快到北京的专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吧。随后的几个月间,王旭东和父亲、妻子带着瑄瑄多次到北京阜外医院看病,找到最好的专家,却得到最坏的消息——孩子基本没有治愈的可能性,只能保守治疗,尽量减轻孩子的痛苦。
器官捐献事业刚刚起步
无私捐赠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状——对于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来说,器官移植几乎是挽救他们生命的唯一途径。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可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器官移植。器官供给和需求比例是1:30。2010年我国启动在全国11个省市进行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到2013年我国每百万人的捐献率为0.63。
2013年2月,我国开始全面启动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原则,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已进入一个以公民自愿捐献器官为主要来源的发展新阶段,并扩展到全国所有省份。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停止使用死囚器官捐献渠道,这意味着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成为器官获取的唯一来源。
2011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批准内蒙古成为全国第二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省(区)。经自治区卫生厅批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赤峰市医院和包钢医院开展了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和自治区卫生厅联合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对人体器官捐献含义给出明确定义,即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通过书面自愿申请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并且没撤销该登记,待其身故后进行的人体器官捐献;二是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器官,待其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达成一致意见,共同或委托代表以书面形式表示同意的人体器官捐献。同时,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成为全区首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盟市。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2014年4月2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开通了器官捐献网上报名登记,内蒙古自治区各级红十字会接到的咨询电话日渐增多,通过网络报名已经有150多人。
■决定
让生命得以延续
没有语言能够描述,瑄瑄所承受的折磨。从查出患病之后,他在医院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里。病情反复时,瑄瑄会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因为缺氧,小脸憋得发紫,生命垂危。王旭东不记得,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孩子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生死别离。
为了给瑄瑄治病,王旭东夫妇多次到北京阜外医院,还通过医院找到外国专家进行会诊,前前后后花费了20余万元,只要有一线希望,家人都不愿意放弃。如果能换回孩子的健康,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但无数次的就医,结果却始终没有改变。
如果不是有病,这个月龄,应该是满地跑了。瑄瑄却只能在病情稳定的时候,稍微站一会儿。活动稍多,他就会气喘吁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肺动脉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气短心跳加快更加频繁。死神,是挥之不去的魅影,紧紧地围绕在孩子身边。
如今,王旭东纠结的是,当孩子再次犯病难受时,该不该进行抢救。经过长期治疗之后,瑄瑄手脚上的血管,已经不能扎针了。每次送孩子到医院,最先做的就是抽几管血进行化验。孩子的血管已经抽不出血了,护士总要顺着胳膊从上向下按摩半天,才能完成抽血。输液、缓解、再加重、再抢救……王旭东知道,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无法挽回瑄瑄幼小的生命。痛苦到极点时,王旭东真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梦该多好,梦醒来时,孩子还是健健康康的。
接受了瑄瑄不治的结果,王旭东开始考虑孩子的身后事。也在此时,王旭东说服家人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捐出孩子的器官和遗体。“这样孩子也不白来这世间一趟。”王旭东想,如果能给同样深陷病痛折磨的家庭带来希望,也是瑄瑄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和升华。
■行动
填写器官和遗体捐献登记表
有了捐献的想法之后,王旭东辗转找到了张普照。呼和浩特市想要成为器官和遗体捐献志愿者的人们,差不多第一个接触到的人都是张普照。通过网上搜索,王旭东了解了不少关于张普照的故事。
张普照算得上是呼和浩特市倡导器官和遗体捐献的第一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张普照很早就认识到器官和遗体捐献的意义。从1986年至今,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和呼吁器官及遗体捐献事业。
很多人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了张普照的事迹,并找到他的诊所进行咨询。张普照索性成了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义务协助红十字会为想要捐献的志愿者提供咨询和登记服务。
2010年11月19日,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登记站成立,张普照和十多名遗体捐献志愿者,义务到登记站值班,协助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的咨询和报名工作。这个登记站在内蒙古医科大学旧区。后来,内蒙古医科大学旧区拆迁改造,登记站没有了办公地,张普照干脆将登记站搬到了自己的诊所。
29年来,张普照熟悉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工作的每一步发展历程,了解每位志愿者和捐献者背后的故事,熟悉从成为志愿者到最终实现捐献的整个过程。因此,每位想成为志愿者的人,首先会到张普照的诊所了解情况,登记报名。张普照和志愿者们答疑解惑,指导报名者填表,再将申请表交给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50多名志愿者在他这里登记捐献器官及遗体。
1月底,当王旭东第一次来到张普照的诊所时,张普照很震惊。瑄瑄是在他这里登记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惋惜之余,张普照向王旭东详细介绍了捐献流程,并给了他几份登记表。2月2日,王旭东将《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填完送来。瑄瑄成为了张普照记录在册的第68位器官捐献志愿者。
自从有了捐献儿子器官和遗体的想法,王旭东了解了不少相关知识。作为80后的父母,他觉得移风易俗的观念,能被大多数同龄人接受。最近,相关部门要对瑄瑄做一次身体状况评估,尽量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让孩子的生命得到另一种方式的延续,是全家人的心愿。
■链接·数据
全区实现11例器官捐献
2012年1月,包头市一名妇女遭遇车祸,被送入包钢医院抢救。在了解到患者已基本没有生还可能的情况下,其家属同意捐献患者的器官,最终捐献者的肝脏和两个肾脏分别由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内蒙古包钢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实施了器官移植。这是内蒙古自治区自2011年7月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的首例器官捐献。
2012年6月,赤峰市幼童“小希望”去世后,捐献了肾脏和肝脏,挽救了两名远在天津的器官衰竭的患儿。2012年7月,呼和浩特市青年教师董香莲去世后,由其家属捐献了角膜及器官。器官捐献在内蒙古地区得到广泛宣传报道,越来越多地被公众所知。记者从内蒙古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区已实现器官捐献11例,捐献肝脏5个、肾脏22个。(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