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让群众感受“高大上”的公共文化服务

15.06.2015  12:27

  原标题:让群众感受“高大上”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按照城乡统筹、全民共享、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基本思路,以设施普及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活动品牌化为抓手,市、旗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机制、服务水平。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民族演艺集团的演员在排练。

首届农民春晚在文化广电局演出。

  可以去的场馆越来越多

  “这个馆变化可真大!这回我们又多了个免费参观的去处啦!”市民曹建成告诉记者,当地人称“老白马博物馆”的地标性建筑,原内蒙古博物馆现更名为呼和浩特博物馆现已对外开放,首府的百姓在了解城市历史之时多了个好选择。据呼和浩特博物馆副馆长武成介绍,呼和浩特博物馆共有3层楼,5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展品。市民可以更加方便地领略从红山文化时期到清朝期间的玉器物品、民族服饰、陶瓷金属器等生活工具和物品,还专门有老照片展区让市民通过展示回忆旧时的老城风采。

文化进社区演出。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基本形成以市馆为龙头、旗县区馆为重点、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为前沿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场馆总面积达到4.9万平方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5%和97.5%。9个旗县区都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其中国家二级馆2个,国家三级馆2个。市群艺馆8000㎡新馆预计今年正式投入使用;原内蒙古博物馆旧馆作为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玉泉区2500㎡的文化馆已投入使用,图书馆也已完成主体建设;赛罕区建设了15000㎡的文化服务中心;土左旗新建6000㎡和5000㎡的图书馆、文化馆;托县新建2000㎡的图书馆和文化馆;和林县新建5500㎡的新图书馆,预计2016年完工;清水河县3300㎡的新图书馆和文化馆正在建设中。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彩云工程”)工作,信息化数据库馆藏图书的数据信息不断充实;市级和9个旗县区均依托本级图书馆建设文化资源共享工程,62个乡镇全部建成数字化服务点。市四区28个街道办事处、193个行政村(社区)均设有文化站和文化室,并配有专(兼)职人员。全市共建成1004个农家(草原)书屋、426个村级文化室。62个乡镇(区域服务中心)完成了300㎡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市图书馆在老缸房、仁和、党委、苁蓉、富丽等5个社区、2所小学和给水团、少管所设立了流动图书服务点;市群艺馆在市区10个广场设立了文艺辅导点,在居民社区和公园内设立了流动文艺辅导点,并对22个已经挂牌的业余文艺团体进行艺术专业辅导。

  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好

  走进呼和浩特非遗传习展示馆,今年58岁的市民金先生和老伴在参观拍照,面对着栩栩如生的泥人雕塑和原生态工具展示,他高兴地说:“从旁边的青城公园散步到这里,我们觉得这个非遗展示特别好,让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直观了。”呼和浩特市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0余项,其中国家级5项,自治区级31项,市级53项。评审确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4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传承人4名,入选自治区级传承人20名。在9个旗县区建起了5个基层“非遗传习所”和2个“非遗传习基地”。“非物质民俗文化展示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开放,接待人数已超过4万人次。

游客在将军衙署留影。

非遗传习展示馆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非遗项目。

  2012年至今,呼和浩特市申报文物保护项目56项,国家自治区支助专项经费7849万元。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级大遗址保护项目进入国家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范围,丰州城国家级大遗址保护项目正在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批复。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白塔、财神庙(绥蒙抗日救国会旧址)文物保护环境,正在抓紧实施清水河明长城遗址、将军衙署、乌素图召古建筑群保护性修缮项目。目前全市共建成9家国有博物馆,22家民办博物馆,3家行业博物馆。为支持文化事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要,近日呼和浩特市已下达自治区2015全区文化(文物)专项经费110万元。今后全市还将按照收藏、研究和教育、旅游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兴办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民营特色博物馆,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以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提升首府特色博物馆规模和档次。

  演出活动越来越丰富

  “晋剧音乐+蒙古族长调、马头琴=超赞的历史晋剧《满都海》!”。近日,由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晋剧院出演的大型蒙古族历史晋剧《满都海》在乌兰恰特保利剧院上演。看完演出后的白领萨女士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评论。而民族演艺集团的另一部原创大型舞剧《马可·波罗传奇》正在美国白宫剧院驻场演出,也于近日入选2015年度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获得市场和口碑双丰收。

民族演艺集团表演周末大舞台剧目《塞上老街》。

市民参观美术展。

  成立于2013年的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下设晋剧团、民间歌舞剧团、民族歌舞团,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市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实际情况,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和艺术人才。在打造艺术精品的同时,所属各院团还深入基层开展各类惠民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呼和浩特市的社区、街道、企业或者学校,很多人都知道文化进社区的活动。这项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内蒙古新思路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公益活动已经连续11年在市区、5个旗县区的社区、广场、乡村等多地开展,文艺演出、展示展播、知识宣讲、互动赛事、产品服务、专题、红色文化等多项文化活动让城乡居民在自己的社区就能方便参加,台上台下实时交流,场内场外共享欢乐。

  2013年至今,市级财政对公益文化事业投入资金4263.97万元,各旗县区对公益文化事业投入资金共计3766.9万元;完成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三局合一”、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文化资源整合、产品供给、运营管理、监管保障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为抓手,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为主要内容,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基本要求,努力建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呼和浩特市的各项相关工作正不断拓展深化。(记者钱曙光)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