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有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大姐大”

15.07.2015  01:14

2007年8月李储晶在黑龙江省医院做捐献前体检

“大姐大”李储晶与部分弟妹们合影

    本网讯(记者 孙静华 赵弘 白莲) 8年前,分离机在高速运转着,看着自己的血液在里面流动,李储晶的心情实在难以平静。8年后,作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个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李储晶说:“对每一位捐献者来说,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条生命都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对方也许会慢慢长得像你,性格像你,时至今日,我心依旧无法平静。”

   捐献造血干细胞改变了我的一生

  2007年11月7日的上午,在北京307医院。来自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李储晶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福建省厦门市的一名女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她也由此成为呼伦贝尔市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

  “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生活不再平静。李储晶先后获得了卫生部等部门授予的“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贡献奖”、呼伦贝尔市“道德模范”、海拉尔区“十大女杰”等荣誉。

  李储晶的出现,实现了海拉尔区捐献造血干细胞“零”的突破。之后,海拉尔区有2000余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占呼伦贝尔市41.4%,其中又有11人与受赠者配型成功,毋容置疑,李储晶是海拉尔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大姐大”。这个拥有35万人口的海拉尔因此被医疗界专家赞誉为充满爱心的城市。“捐献是一场爱心传递,也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我们12人配型成功说明有12人获得重生。“

  在之后的8年中,但凡有新的志愿者得到配型成功的消息,李储晶总是积极参加欢送仪式,等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归来,她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火车站亲自欢迎。“8年来,除了我之外的这11名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都是我的亲弟弟妹妹,不管是从年龄上来说,还是从捐献年份上来说,我都是最老最久的。他们叫我‘大姐大’,我一定不辱这个名分。”李储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丈夫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7月14日,李储晶向记者娓娓道来,她是如何毅然决然选择捐献造血干细胞。

  李储晶1971年出生于兴安盟,1993年在重庆市民政学校上学时与丈夫刘兴军相知相爱。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乡的“铁饭碗”,随刘兴军来到人地生疏的海拉尔区。生活给这对相爱的年轻人的考验却是近乎严酷的。没有稳定工作,李储晶四处打工,先后做过推销员、广告业务员,走家窜户时没少遭非难和白眼。没有婚房,二人就借助在刘兴军单位的一间办公室里。为了把家里布置得温馨一些,在市场买了块地板革,不舍得打车,二人愣是扛了几里地走回了家……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李储晶和刘兴军却能在清贫的生活里时时找到欢乐的节点并时刻琢磨着怎样给别人以帮助。不管哪里发生自然灾害,李储晶、刘兴军都会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些钱来去捐助。这里500元,那里1000元,这些年下来也不知捐了多少了。而对于孤残、留守、贫困儿童,他们更是视如己出,买文具,买衣服从不吝惜钱财。

  1997年的一天,李储晶和刘兴军在家看电视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一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在捐献之前“临阵脱逃”,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等待救命的白血病患者已经奄奄一息。这让李储晶和刘兴军非常气愤,他们认为既然做出承诺就必须履行,更何况面对的是一条即将消失的生命。小两口商定也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重信守诺对于社会的价值。

  第二天,李储晶就跑到邮局给中国红十字会打电话(那时手机还是稀罕物),咨询捐献的具体事宜,对方告诉她,海拉尔区还没有开展这项公益性活动。至于什么时候开展,请她向内蒙古方面询问。几番打听,最后海拉尔区红十字会留下了李储晶的联系方式,同时告之活动开展后会与她联系。

  时光在等待中流逝,而李储晶心中的愿望却在时光流逝中如春草般越来越长。2005年的一天,李储晶偶然在海拉尔区的街道上看到了红十字会的宣传条幅,说呼伦贝尔地区已开始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并号召市民踊跃献爱心。李储晶立即与红十字会方面取得联系,成为第一批捐献志愿者。而刘兴军因身体原因遗憾落选。2005年4月,李储晶的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等待配型。

  岁月如白驹过隙,两年时间倏忽而过。在此期间,李储晶迎来了事业的高峰。她担任了某知名化妆品品牌呼伦贝尔地区的总代理。因为以诚待人、恪守信誉,她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这不仅使得家庭有了较为丰厚的收入,而且李储晶还以此帮助了众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就在一切都在按着设想高速前进的时候,一个电话让李储晶站在了选择的关口。2007年的一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李储晶的造血干细胞基因型与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位女性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李储晶听到这个消息很是高兴,自己夙愿终于要实现了。可这时一些听到消息的亲朋好友赶来劝阻:你现在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何必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冒风险呢。

  面对如此多的非议,丈夫刘兴军对妻子李储晶说:“人无信无以立。“面对丈夫的执着,李储晶想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终于能够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帮助一个即将枯萎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尽管她与那个被帮助的人素未谋面,不知其姓甚名谁。她也毅然决然的决定:”既然承诺了,就要践诺。”

  经过采集高分辨率血样、体检等环节,2007年11月6日、7日,李储晶在北京307医院被提取造血干细胞。

   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鼓与呼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捐骨髓是在捐献者脊柱中扎针取髓,不仅痛苦,还会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但亲历者李储晶告诉记者,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其实现在跟献血一样,一根管子采集血液,造血干细胞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富集,其余血液通过另一根管子输回体内,对健康没有损害。”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第三年,李储晶生下了二儿子。

  “人体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到两周内血液中的血细胞就会恢复到原来水平。”李储晶说。“我们这12个捐献者中,加上我,共有三位在捐献后生下二胎,我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对健康无损害的。”

  在李储晶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她一次又一次出入各大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活动,进而使海拉尔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踏入良性发展轨道。2014年,李储晶自愿加入呼伦贝尔市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伍,并担任队长。每逢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两级红十字会有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活动,李储晶更是会亲自到场“现身说法”。 2008年,她被评为呼伦贝尔市第一届10佳道德模范之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李储晶2008年起连续三年参加“博爱一日捐”活动,每年捐款1000元,第一时间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2014年李储晶全家被评为全国模范家庭。

  李储晶的事迹激发了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了志愿捐献的行列。2009年滕海山、来蕊翠、祝琳琳三人连续成功捐献,2010年王丹、刘庆和再次成功捐献,2012年吴霞、齐玲艳又双双捐献成功,2014年底李慧鹏成为第九位捐献者,2015年3月宋泽平成为第十位成功捐献者,实现2015年开门红,2015年6月17日,自治区首位90后捐献者岳萍赴京成功捐献。

  “目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是继美国、德国、巴西之后世界第四大骨髓库。如果志愿者再多一些,就会增加病患获得救治的希望。”李储晶语气坚定有力地说。“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鼓与呼,如果有机会能第二次配型成功,这将是我今生的夙愿。“44岁的李储晶虽然就剩一年时间可以再次配型,但就如同她的手机铃声唱的一样: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你记得吗?我们祝愿她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