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民生大餐一道道 农民日子节节高
小女孩在便民连锁超市中购物
村民在新建的文化活动室跳起欢快的扇子舞
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设施
武警部队在清理街道卫生
住安全房、喝干净水、看放心病、领养老金、用互联网、读标准校、跳广场舞、逛大超市……海拉尔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尽心竭力为农村百姓做好事,解难题,办实事,精心“烹制”了一道道民生盛宴。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距离高科技最遥远”是农民,“距离互联网最远”是农业,然而在海拉尔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户户通网络项目的推进中,这个曾经看起来最“远”的农业也已搭上了时髦的“互联网+”的快车。在海拉尔区建设办北山高寒地区“菜篮子”基地,记者看到,道路、供电、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基地还借助“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契机,通上了电视和宽带。利用“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农民搭建起了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民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棚里出产的“宝贝”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到更广的地区。在奋斗镇和平村,由朱宝财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创办的远程教育站,让村民坐在家里就可以学习实用技术,了解市场行情、查阅所需资料。通过学习,村民的思想观念解放了,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增强了,远程教育架起了农民群众致富的桥梁。
海拉尔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农村生产和生活区科学分离为切入点,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打造具有海拉尔特色的“十个全覆盖”村屯建设模式。在攻坚战中,海拉尔区秉承不大拆大建、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因村施策、分类实施,在“全”字上用心思、下功夫,确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推进,一样都不能缺;纳入规划内的乡村,都要全面建设,一个也不能少;村民全部要兼顾,一户都不能落下,力争让最远的村庄、每一户农民都能享受到“十个全覆盖”的惠民政策,让每一项工程都能按要求落地实施。
同时,海拉尔区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农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畜牧业养殖和生态奶源基地、对已经城市化的乡村积极引导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其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发展格局,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按照海拉尔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奋斗镇已完成四个村的城中村改造,75%的农民市场化自主择业,逐渐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模式推进。同时该镇将现有耕地资源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城镇化,社会管理实行村居一体城市化管理。其余两个村整村搬迁,在东山建设新村,建立蔬菜基地以及围绕菜篮子工程做文章,推进种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集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业基地,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给。
建设办事处地处海拉尔近郊,城镇居民、流动人口居多,农民仅占37.4%,产业经济将主要做强物流业,同时发展交通运输、旅游、现代服务业,拓宽城郊农民就业渠道,多途径增加收入;北山高寒地区菜篮子示范基地已引进“互联网+”这一新型产销模式,新型农民的队伍在壮大。
哈克镇是百年奶牛养殖大镇,立足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规模化、工厂化奶牛养殖业,全力打造生态奶源基地,目前该镇全部村子都已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按照大分离要求,将哈克镇各村奶牛养殖区与生活区彻底分离,逐步引导奶牛养殖户将自家奶牛全部集中在养殖基地集中饲养,达到人畜、人草分离的目标。
如今海区农民“冬闲”变“冬忙”。虽已进入12月份,但奋斗镇友联村马玉芬的花室内鲜花却开得依旧娇艳,得益于奋斗镇新镇区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创造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马玉芬今年7月结束了多年城里打工生活,开始自己种植鲜花;农民李绍军在食用菌种植的温室里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平菇种植基地让他实现了二次就业,有指导、无风险、全收购,在好的产业政策下,李绍军果断租下的4个温室,为他一冬天创收10余万元。
城乡差距的不断缩短,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海拉尔区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党群、干群齐发力,交上了一份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富民的民生长卷,让幸福的生活踏歌而至。
(本版图片由杨传庆、庄海菊、吴祥亮、宋江伟、于德龙、杨晓刚提供)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