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接尔区:三牌促三强 农业大转型

15.12.2014  18:45

  记者庄海菊  徐俊峰文/图

  以民为本,一切工作落到百姓的心坎里,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海拉尔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共同心愿和具体实践,也是海区长期以来确定并履行的群众路线。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规模在自治区内首屈一指、预计总投资6.7亿元、规划建设大棚8000亩、温室1300栋、露地蔬菜14000亩、新增蔬菜仓储4万平方米的蔬菜基地建设,就是海拉尔区委、区政府对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也充分体现了该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宽群众致富路子的坚强决心和为民情怀。

  “菜篮子”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海拉尔区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区位优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优布局、提质量、增效益,加大蔬菜生产投入,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使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精品蔬菜基地,不断扩大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海区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奋斗镇和建设办事处的11个村,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1000余户。截至目前,海区建设的两大基地已初具规模。蔬菜种植总面积1.846万亩,蔬菜总产量预计10.7万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8400亩,蔬菜产业已成为该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要产业。

   打“合作牌”

   农户抗风险能力强

  在合作村河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棚内,记者看到郁郁葱葱的秧苗长势十分喜人。社员储鑫告诉记者:“在这里种菜太省心了,从选品种、买农资到请农艺师、跑发卖,里里外外互助社全包了。咱只管安心伺弄菜就行了。”据了解,海区为促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家投资蔬菜产业,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化程度。同时,积极促进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引导农民采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从松散型向实行统一管理、供种、用肥、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销售等六统一的紧密型组织过渡。有效地将农业工业链条拉长增粗。目前,已发展金星、友好、友联等蔬菜专业合作社3个,入社会员超过200户,户均实现增收15%以上。

   打“科技牌”

   农产品竞争力强

  为有效提高蔬菜生产效益,确保菜农的生产积极性,海区启动“放心菜”工程,大力开展“万元棚”活动。海区把“万元棚”工程示范活动的开展范围重点放在种植历史较短、面积较大的新建基地,集中技术力量,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在建设和友联基地安排技术人员常驻基地,对农民实行“一对一”培训指导蔬菜生产。从特色种植、养殖到基地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新品种引进实验推广、高效科技园建设等一系列规模发展可见,现代农业给海区人民带来了大商机。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