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呼和浩特综合试验站圆满完成2014年度工作任务 成效显著

26.01.2015  10:40

  根据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书,呼和浩特综合试验站2014年共承担体系重点任务三项,功能研究室任务五项,以及体系要求的工作任务。在呼和浩特综合试验站彭本初站长的正确领导下,团队成员及五个示范县技术人员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工作指标,成效显著。

  ①在体系功能研究室的指导下,引进福瑞鲤、“中科3号”异育银鲫、长丰鲢、豫选黄河鲤、松浦镜鲤等新品种,提供给5个示范县及周边养殖户,提高了苗种成活率,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风险,极大地提高了池塘养殖的效益,满足了养殖户的需求,受到了养殖户的好评。

  ②开展了福瑞鲤、松浦镜鲤、豫选黄河鲤等新品种在本地区养殖模式试验,总结出了3套适宜内蒙古西部区池塘主养鲤鱼的高效养殖模式,制定了《鲤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规程》,编制了《内蒙古黄河鲤鱼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包头市池塘主养鲤鱼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内蒙古池塘主养武昌鱼技术模式》、《内蒙古西部地区池塘主养草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模式》,并在5个示范县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③进行了松浦镜鲤、福瑞鲤后备亲鱼的选育与培育工作,2014年共选育松浦镜鲤、福瑞鲤后备亲鱼500余组,为保障优良鱼苗鱼种供给、自繁自育奠定了基础。。

  ④开展了池塘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技术试验与示范,在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引进EM菌,在老旧池塘进行水质调控,对试验池塘进行跟踪监测。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使用EM菌,可以有效改良池塘水质、底质,降低了出血性病害的发生率,稳定和提升了老化池塘产量。

  ⑤利用中国水科院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研制的“生物絮团”水质调控剂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生物絮团”水质调控剂可有效降低池塘有害物质如铵态氮、亚硝态氮的含量,改善水质,降低饵料系数,减少疾病发生。试验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⑥派出团队成员深入五个示范县积极推广池塘以鲤鱼为主的80:20养殖模式,为养殖户制定苗种放养方案,指导养殖户进行苗种的放养。2014年,5个示范县及沿黄盟市池塘养殖主产区,推广池塘80:20养殖模式3.2万亩,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⑦开展了微孔增氧机、涌浪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效果的对比试验,总结了三种增氧机的使用特点与使用方法。在土默特左旗2814项目区推广微孔增氧500亩,养殖过程中缺氧现象明显降低,增氧效果良好,而且节省了电费开支。

  ⑧进一步完善了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水产养殖病害网络测报系统,对全区主要养殖品种进行了病害监测和调查,监测面积16.672万亩,发病面积2570亩。全区各测报站监测出养殖鱼类病害11种,其中细菌性疾病5种(竖鳞病、烂鳃病、打印病、肠炎病、疥疮病),寄生虫性疾病4种(锚头蚤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真菌性疾病2种(水霉病、鳃霉病)。充分利用水产养殖病情监测数据和资料,科学、有效地预防病害的发生,及时做好常规疾病、突发疫情应急防控等工作,为自治区大宗淡水鱼生产保驾护航。

  ⑨3月份举办大型培训班一次,自治区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相关领导,各盟市、旗县水产站负责人、业务骨干,呼和浩特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呼伦湖、达里湖、岱海、乌梁素海四大渔场共179人参加了培训。聘请谢骏研究员、所姜作发研究员、徐奇友研究员、罗永康教授、温海深教授、刘文斌教授前来授课,就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体系建设、大水面增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池塘健康养殖新技术、休闲渔业、内陆水产养殖新品种及生物学、鱼类贮藏保鲜与资源开发利用、运用饲料新技术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等养殖新技术进行了专题培训。全年培训技术人员30人次,现场培训养殖户32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