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聚焦】讲好精神家园最美故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014年,内蒙古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殷殷嘱托,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守好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的风景线越来越亮丽。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立足新常态,内蒙古如何讲好精神家园最美故事,成为参加自治区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话题由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着力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报告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文化发展繁荣的美好图景,同时也刺激着代表委员们的兴奋点。
2014年,时代楷模苏和、北疆楷模范志佺作为全国、全区重大典型,在区内外受到关注,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抒写着草原人民的道德情怀。
王欣委员说:“建议更加注重提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共同精神家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李强委员说,2014年,我区文艺院团打造了不少文艺精品,比如舞台剧《敖包相会》、二人台现代剧《北梁》,这些作品受到观众的普遍赞誉,并且获得了国内、区内大奖。这一年,全区各文艺院团下基层为群众演出6000余场。2015年,演出团体应该带着过硬的作品,将舞台搭建在最偏远的基层,让那里的人民群众能够欣赏到高层次的文艺精品,让他们也能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麦丽丝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为抓手,推进内蒙古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这就意味着要把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长久的艺术工程来打造。“优秀的文化产品不应该是短期的快速消费品,内蒙古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风格独特的文化资源,必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实现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变。”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和品牌,引导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令王欣欣代表十分兴奋。他说,科尔沁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独具地域特色,我们要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和品牌,让文化产业充分融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李树榕委员建议,讲好内蒙古精神家园精彩故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和内蒙古故事。回顾以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内蒙古故事主要生发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上海的3000孤儿被草原母亲们收养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2014年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推出的大型全景式综艺演出《千古马颂》,讲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讲好内蒙古故事,把这些好故事推上国际舞台,将会极大提升草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李树榕说。(两会全媒体报道记者 刘春)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