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清白”让内蒙古化解基层矛盾“举重若轻”

01.09.2018  00:40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31日电(石毅)今年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的统一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积极推动下,党务、政务、村务“三务”公开工作在内蒙古全区苏木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居委会)等农村基层组织全面推行。

    截至7月底,全区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率、政务公开率和村务公开率均达到90%以上,群众的知情权得到了保障,监督渠道得到了拓宽,以往因不公开引发的矛盾大量化解,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和谐。

    公开透明让群众明明白白,还干部清清白白

    “群众明明白白、干部清清白白,许多矛盾在无形之中被化解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古路板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海峰比划着自己手机上的“三务”公开微信群对记者说,自从“三务”公开规范化之后,老百姓对村干部的工作理解了、支持了,猜疑的人越来越少,村干部开展工作顺利了,威信也提高了。

    古路板村全村有413户村民,一千多口人,因距离呼和浩特市区仅十几公里,交通条件便利,再加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村里的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红红火火,村集体也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然而,在几年前,村干部却因为村集体经济实力的相对富裕而常常遭受一些村民的“风言风语”。

    “其实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钱的问题,到底我们村里的钱咋花出去了?那些征地款到底哪去了,是不是让村主任和书记两个人花了?”赵海峰直言不讳,过去,有许多的村民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对村干部进行猜测,认为村干部每天拿着村里征地的钱出去吃吃喝喝。

    如今村里面的各种猜疑与谣言基本没有了,因为有了“三务”公开。“现在有这个微信上的‘三务’公开信息了,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还可以跟村干部直接交流。交流多了,村民的意见就少了,公开的内容多了,群众以前不了解的事情也都理解了,也没有怨气了。”古路板村村民王金贵谈及今年以来村里的“三务”公开工作时满脸的欣慰。

    “这些年来,老百姓来镇纪委的举报比较多。经过调查核实,有些事实反映的比较真实,但更多是一些反映失实的问题。比如反映村干部套取骗取侵占村集体三资的问题,有些举报反映的数额都非常大,但是经过我们调查核实,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儿。经过认真研究总结,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三务’公开不及时、不规范,没有按规定去公开。”新城区保合少镇纪委书记姚强通过多年来的基层纪委工作和大量走访调研,说出了基层纪委信访举报失实问题的症结。

    “现在我们按照季度把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出来了。非常的详细,包括村里所有开支,工作人员的工资、日杂费用、困难补贴的发放等奖补类项目,谁经办的,发放到谁手里了,具体人的名字、身份证号等一个个详详细细地公布出来。”赵海峰说,为了适应不同年龄的村民受众,这些内容通过村里的墙体宣传栏、LED电子屏、短信、微信、手机APP、网站等各种渠道进行公布。

    “所公布的内容在事前、事中、事后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全程监督,村两委重要决策以及村里面的村务议事、财务报账等都得监委会全程参与并且通过,最后事情结束以后由监委会把结果公布出去,”赵海峰介绍,古路板村里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是从全体村民代表选出来的,全村一千多人选出十个村民代表,然后从十个里面推选三个成员。

    “没进入村务监督委员会之前,我最想了解的就是村里每一分钱都花在哪,现在通过选举,我进入村务监督委员会,就是要通过我们的监督让老百姓在村务通、微信群、‘智慧乡村’上都能时时刻刻看到村里的大事小情,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家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古路板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王志军说。

    古路板村的“三务”公开是内蒙古自治区基层“三务”公开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像古路板村这样的“三务”公开工作,正在全区基层“遍地开花”。

    为坚决惩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今年年初,内蒙古纪委监委吹响了“三务公开”提档升级的号角,要求各级纪委监委督促基层党组织落实“三务”公开的主体责任,就基层党务、政务、村务“三务”公开工作全面开展监督检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让多数人监督少数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今年3月份,内蒙古纪委监委印发了《关于对基层“三务”公开工作开展全面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各级纪委监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到位等问题,围绕嘎查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权力清单”、嘎查村务公开目录中所列事项,对每条权力运行设定简化流程图,划出“三务”公开“高压线”,推动“三务”公开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目前,通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内蒙古各地的“三务”公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实现了让老百姓称赞的“新模式”。在形式上,保留宣传橱窗、公开栏、电子屏等传统公开方式的基础上,积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查询便、面向广、功能齐的特点,推进“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由“上墙”公开升级为“上网”公开;在内容上,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及时公开,要挤干水分,拎出干货,把办理过程与结果进行全程公开,而且要根据村民的文化程度和接受信息的能力,把书面语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方言土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群众最关心的内容和核心的环节进行公示,比如涉及惠农资金,关键是把对象、流程、标准、办理等关键环节公开公示,让群众一目了然,一看就懂。

    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所有村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进入“三务”公开平台,查询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惠农资金发放情况和相关政策;

    在兴安盟突泉县,通过整合优化公开资源,探索构建起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公告栏、电子显示屏等多元公开体系,让“三务”公开实现全覆盖;

    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秃亥乡,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61个自然村,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年人行动不便,村两委班子用“送公开上门”的方式把“三务”信息送到贫困户的炕头上……

    “实行‘三务’公开,是顺应社情民意,实现干部与群众的双向交流,畅通百姓的诉求渠道,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对干部来说更是一种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党风室主任罗军元说。

    “在推动督促三务公开的同时纪委监委也推动督促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健全。”罗军元介绍,截至7月底,内蒙古全区基层14600个党务公开覆盖率达到92%,3000多个政务公开覆盖率达到94%,11500个村务公开覆盖率达到91%。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农牧区相继成立了11013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覆盖率已达到96%。

    随着基层“三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入,内蒙古各地层层压实公开主体责任,旗县、乡镇苏木两级纪委派驻机构负责对各地区部门单位开展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按照固定公开、定期公开和即时公开的时限,制定公开目录,明确公开内容,对“三务”公开各项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动态监督体系。一些地区甚至直接将公开工作同村支书、主任的工资挂钩。

    “纪委监委发挥的是监督执纪问责的作用,就是要看‘三务’公开得及时不及时,规范不规范,是不是真公开,另外还通过‘三务’公开收集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线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自治区监察委员会主任刘奇凡认为“只有公开才能透明,透明了才好监督。” 他表示,要通过“三务”公开,构建让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的基层治理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活动走进呼和浩特
      由中国环境报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环保局厅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