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中外游客参加蒙古族最大规模民间祭火
21日天刚亮,九名精挑细选的蒙古族优秀男子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前往哈日哈腾庙取火种。那里的火种是从成吉思汗陵宫的长明灯中请来的,几个小时后,会被点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的圣火祭坛中。
届时,数以万计的中外民众将汇聚于此,举行蒙古族盛大的祭火仪式。
鄂托克前旗圣火祭祀仪式已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于2014年认证为“最大规模民间祭火”,祭祀群体由99名祝颂人、99名螺号手、数百名端贡品者和近2万祭祀人员组成。
不久,祭火仪式开始,祝颂人、螺号手、礼仪人员以及护送马队组成的仪仗队浩浩荡荡进入会场,99名少年齐颂的《伊金桑》(圣主颂)让人肃然起敬,数以万计的民众同时绕着火盆祭祀祈福的场面更是壮观。
“这次活动吸引到多个省市的蒙古族同胞共同祭火祈福。”赛音吉日拉嘎是这次活动的祝颂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祝赞词的自治区(省)级传承人。“这样的活动搭建起一个各民族融合的平台,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我们那边的传统是小年夜举办祭火仪式,我们昨天晚上就自己点燃了一次火盆。今天又穿着隆重的民族服装来参加祭火。”甘肃省蒙古族自治县肃北县这次有百余位蒙古族民众前来参加祭火,感受内蒙古蒙古族的过年习俗。祁龙大爷是领队之一,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来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我们的祭火仪式都差不多。”
中新网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活动持续整天,现场民众超万人。活动吸引来的不仅是蒙古族民众,不少当地的汉族民众和外地游客亦参与其中。
人们在司仪的带领下虔诚地顺时针绕着火盆行进,这其中也不乏外国人的身影。
“我喜欢这里。”外国黑人小伙Tie跟着女朋友和家人一起前来参加祭火,他穿着蒙古袍、带着礼帽,很自然地融入其中。
“蒙古族的祭火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传承至今。”王文斌是当地文化旅游与广电局主任科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蒙古族祭火分为家庭、宫殿和寺庙三种。(乌瑶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