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暑期“兼职陷阱”频出,怎么防?

09.08.2016  15:35

  “暑期兼职太不容易了,我打工挣到的钱还没有交出去的押金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高三毕业生林强(化名)在高考结束后来到呼和浩特市,想找一份暑期兼职,赚些零花钱。如今半个多月过去了,他仅挣到240元,却已交出500元的押金和会员费。

  现实生活中,类似林强的例子还真不少。学生利用暑期兼职打工,既可以给自己挣点收入,为家庭减少些负担,又可以利用兼职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是一项非常可取的社会实践方式。然而暑假里欲求兼职的大学生,也纷纷成了一些无良商家甚至诈骗分子瞄准的目标,耍出各种伎俩设陷设套,意图从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身上狠狠赚上一笔。

  那么,如何才能识别出骗子的行骗手段,及该怎样做才能防患于未然呢?

  我们先了解几种求职骗局

   网上“刷信誉”被骗一万多

  学生小玉想找一份兼职,尽管已抱着怀疑态度,依然被对方打出的“正规公司”、“乐淘网上商城”的幌子所骗,兼职了对方“刷信誉”的工作想赚取佣金。过程中,总是以“数据暂时有问题,再购买一笔激活上一笔”为由,让小玉继续购买,结果,佣金没有赚到,因多次汇款两天被骗走了10080元。

   借打工资之名窃取银行卡信息

  高考结束后,小赵在QQ群里找到了一份打字员的兼职,对方给小赵发过来一张简历表,其中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和银行卡号等重要个人信息。

  随后对方通过平台发送一条验证码到小赵的手机上,声称为防止工资发放出错,需要小赵将验证码告知公司,以便核对是否为本人。小赵没有多想,赶紧将手机收到的“验证码”给对方发送了过去,然而没几分钟小赵手机就收到一条提示短信说他的银行卡被转走1000元钱。

   垫付入职体检费跑到医院发现没安排

  今年4月18日上午11点,大学刚毕业的小赵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公司的经理,姓蔡。说看到小赵在网上投的简历,觉得她条件很好,被他们录取了。

  对方提出的薪酬、待遇都很不错,小赵满心欢喜。所以当对方表示要先体检时,小赵一点没往坏处想。对方还表示,体检的费用会打到小赵卡上,让小赵联系公司的陈主任。

  又是一通电话,陈主任便让小赵来到银行的ATM上操作,七摁八摁的,界面跳出了英文语言。小赵看不懂,就一直听对方的话在操作。实际上,她的银行卡已经转出去了2961元。去完银行,小赵到了医院,一问才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蔡经理的公司安排体检。打电话对方已经联系不上了。

   短期工资遭遇违约金陷阱

  暑假中,小李与一家保安公司签订协议,被保安公司介绍到企业当保安,没成想干到12天时,却被这家企业以“形象气质不好”为由被退回,保安公司让他到别的地方当保安,他不想去,提出辞职,而这里的负责人却说,他现在办离职,属于不听保安公司调换安排,是违约,不但不给工资,而且需要交800元违约金和100元服装折旧费。

  经小李据理力争,后改为200元。最后那位工作人员表示,小李工作13天,前3天是试用期,没工资,10天工资应600元,扣除200元违约金和100元服装折旧费,工资仅剩300元。

   实习就是签字结果被银行催债

  5月初的一天,23岁的东阳小姑娘小玲(化名)看到微信上有人发布招聘一名女性文秘,月薪6000元。和对方联系后,对方直言不讳,说自己做信用卡“套现”。3天后,对方约小玲在东阳吴宁街道一家苹果手机专卖店见面。

  期间,男子直接在店里买了一只4900元的iPhone 6S手机,付了1200元的首付后,说剩下的分期。但填资料的时候,男子让小玲填上了。

  小玲第一次遇到这种场面,不知道其中有陷阱,填上了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父母姓名,甚至连工作岗位都瞎编了一个填上去。

  店长把手机交给了男子,男子告诉小玲说,这次实习小玲表现很棒,让她先回家等通知。但此后的一个月里,男子再也没有跟小玲联系,直到小玲收到银行的催款信息……

   缘何“打工陷阱”这么多?

   原因1:暑期兼职处于“裸奔时代”

  因为大学生的身份还是学生,工作也是临时性的,这种行为并不受《劳动法》保护。在我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有相关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大学生暑期打工,无论是首端还是终端,都缺乏有关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基本都处于无保护状态,更有甚者,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误入传销陷阱。可见,大学生的暑期社会活动,还徘徊在“裸奔时代”。

   原因2:警方难以追查

  南京市某基层派出所马警官说,暑期学生网络兼职受骗的案件很多,但案值一般都比较小,且诈骗团体多进行流动作案,警方难以追查,很难予以打击。“基层派出所会做好登记工作,集中上报市局处理,例如,通过通讯电话侦查是否为同一诈骗团伙连续作案。”

   原因3:学生维权意识不强

  有调查显示,过半学生不会采取任何措施维权;有22%的人表示会用自己的方式惩罚对方;而仅仅只有10%左右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通过学院或者工商局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