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迷途如何解困—中国煤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研讨会在京召开

12.02.2015  11:26
    为更好把握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研判未来发展趋势,2015年1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在北京融金中财大酒店组织召开了“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年度发布暨2015’中国煤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研讨会”。

  会议由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主持,邀请了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助理谭显东、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冶金建材发展部副主任陈子琦,分别作了宏观经济、电力产业、钢铁产业的形势分析和预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教授对2014年煤炭经济运行和2015年煤炭经济走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与会专家、企业家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2015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潘建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和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同时,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运行巨大的压力。经济压力主要来自于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耗期,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下跌。

  2015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容乐观。石油价格下跌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经济;因债务关系,还将拖累整个欧洲经济。日本消费税政策的出台,将使得安倍经济学面临进一步的挑战,民众信心受挫,经济衰退不可避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尽管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经济蕴含巨大正能量,但需要通过时间发酵。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来自于三期叠加的压力依然很大,国民经济增速下滑难以避免。但也存在不少利于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在增加;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迅速;三是农业、水利投资很快;四是工资上涨、资本市场活跃等因素将刺激消费,进而提升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五是鼓励创新创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所有这些,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对此应抱有信心。

  电力供求格局总体宽松

  谭显东(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助理):

  2014年,电力产业呈供给宽松局势。全年新增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为近八年新高,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三成,比重持续提高。全社会用电增速大幅回落,仅增长3.8%,创近16年新低。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速放缓;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是气候条件良好,没有出现大面积持续高温现象。在需求增速放缓和新增装机快速增长的共同作用下,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创近三十年最低值。

  根据多年的跟踪观察研究,2015年用电增速或将有所反弹,但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反弹力度不会很大,估计回升至5%~6%的水平;与此同时,新增装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达到9100万千瓦的水平。总体看来,2015年我国电力供求格局仍将保持总体宽松的格局。

  钢铁产能过剩的态势将依然如故

  陈子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冶金建材发展部副主任):

  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初步统计仅增长0.9%,增速大幅减缓。但钢材出口出现了大的变化,全年出口钢材接近1亿吨,净出口粗钢量同比增长64.5%。因此,2014年钢材产量增长主要是被出口拉动的,并非由内需拉动。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实际上则没有增长或略有下降的。

  2015年,我国钢材需求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可能维持上年同一水平。钢材产量将与上年基本持平,出口将有所下降;经营方面,资金紧张状况难以改观;能源消耗方面,煤炭仍将占钢铁产业总能耗的70%左右,但耗煤量不会出现较大增长,考虑到节能减耗持续深入的影响,钢铁产业耗煤量甚至可能下降。

  综合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东中西部差异等因素,我国钢材需求将进入一个弧顶期。弧顶期不同于倒V型的短期调整,表现为一种在高峰区间长时间持续波动的状态。预测钢铁产业整体产能过剩的态势依然如故,并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进行化解。

  借助“政策底” 夯实“市场底” 

  岳福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

  从总体上看,尽管当前煤炭产业仍处于“隆冬季”,但在政府政策“组合拳”的支撑下,煤炭产业状况有所好转。尤其从四季度相关指标看,煤炭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煤价同比虽有所下降,但环比有所上升;产业销售利润率有所回升,与全部工业平均利润率的差距环比缩小;产业实现利润总额环比有所增加。需要强调的是,煤炭产业状况的好转,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正是在“限产能、紧进口、控产量、减负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能量的发挥,才使处在隆冬季的煤炭产业感到有了丝丝暖意,才有了“着底”的感觉。我们认为目前出现的底仅仅是“政策底”,在煤炭产业存在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现金流不畅、税费依然偏重、投资大幅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还不能说“市场底”筑底成功。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纵观下游产业状况,深刻剖析产业内部存在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煤炭产业经济景气值掉头向上可能不大,继续维系上下两难可能性较大,但也并不排除再次出现惯性下跌。新形势下,尚需社会共同给力,助推煤炭产业借助“政策底”形成的有利条件,夯实“市场底”。

  建立全球化的资源观

  王源(淮南矿业集团能源战略研究会会长):

  在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个问题不化解,煤炭产业很难走出困境,但面对产能过剩问题,也不要有急躁的情绪。过剩产能的化解、落后产能的退出,不应静态考虑,还需动态地去考虑。当前产能过剩对我国自身来讲,是一个阶段性问题和负担。从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出发,我们应树立全球化的资源观,把世界的机遇当成中国的机遇,凭借自身的国际地位、利用适当的外交政策,统筹考虑石油、天然气进口问题,将钢铁、建材、煤炭甚至将来可能出现的电力等过剩产能,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如煤炭产业基建、工程、教育、物流、金融等服务向国外输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形成实体经济的交互,并在一定程度上冲抵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而且更有利于严重的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化解。

  适应新常态 关注新问题

  刘万波(川煤集团总经理):

  煤炭产业持续不景气,产能过剩、需求不旺,煤炭企业要适应这种“新常态”,要有新思维,更要有新举措。一是要学会过“紧日子”、“苦日子”,通过各种方式渡过难关;二是要坚持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抛弃幻想,适应煤炭经济低速增长。具体而言,煤炭企业需要收缩战场、精干主业、放开辅业、面向市场、拓展空间,有必要实施产权多元化,推进产业链整合,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

  面对煤炭产业新常态,煤炭企业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应引起产业管理部门的关注。一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均出现困难;二是税费制度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企业负担增加的现象;三是资源枯竭、高硫高灰煤矿有序退出问题亟需政策支持;四是煤矿治灾体制不科学,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负担;五是缺少差别化政策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六是环保新政催生扣款、罚款过滥,加重企业成本。

  应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张双旺(内蒙古伊泰集团董事长):

  2015年煤炭形势不容乐观,或许比2014年更加困难。为防止产业形势进一步恶化,亟需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我参与了二十多年“煤电互斗”的全过程。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会议期间,煤炭部领导请我们72位煤炭产业劳模座谈,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使大家在会上同诉苦衷;而彼时电力产业形势向好。2003年以后煤炭形势开始好转,不断攀升的煤价导致电力产业亏损累累。如今,相似局面再次上演,电力日子好过,煤炭日子难熬。对此,我曾多次向原煤炭部、国家发改委建议,尽快建立一种机制,形成产业间的合作共赢关系。但这种机制一直没有形成,无序竞争依然严峻,危害极大,对上下游产业健康发展都很不利,已经造成惨重的损失。由此,我再次建议,煤炭、电力以及钢铁产业管理部门应在完善市场方面多做工作,形成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促进上下游产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尚需上下共同努力

  吴 吟(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煤炭产业的困难是长时间形成的,尤其是受前期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弊端的影响,因此,其持续时间也不会太短。2015年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煤炭产业走出困境,尚需政府、产业、企业、智库上下共同努力,共克时艰。

  企业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当前,“”的发展已经进入平台期,煤炭企业应把握好新常态下发生的新变化,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社会需求呈刚性、市场前景广阔、劳动力消化能力强的新兴产业。

  产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一是继续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大企业集团科学发展;二是加大落后产能的退出力度,提高产业整体水平;三是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政府需要改善发展环境。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科学产能的形成;二是要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加大技术研发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三是要将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作为政府公务的核心,统筹社会稳定与产业发展,清费正税、降低税负,为煤炭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同时还要为企业主辅分离、企业办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政策支持。

  智库需要加强研究,提出建议,以期引起决策层领导的重视。今天大家提出的建立全球化的资源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落后产能退出政策、差别化政策、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等问题,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要组织力量抓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