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黑鹰山

01.05.2015  12:00

  初春,沿京藏高速向西,穿过河套平原,再沿S312省道进入阿拉善,经过12小时的奔波,记者一行来到额济纳。翌日一早,沿赛汉陶来边防路向280公里外的黑鹰山进发,又走了6个半小时,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内蒙古电网最西北端的110千伏变电站,号称黑鹰山变电站。查看地图,由此北去20公里是蒙古国,西去100公里则是新疆。

  记者在这280公里的边防戈壁路上,体会到的艰辛难以言表,死寂的荒凉令人不想开口说话,唯一看到的生命迹象是7辆车和4峰骆驼。可在黑鹰山工作的电力员工们已坚守了8年。

  黑鹰山变电站站长高峰给了记者一组数字:变电站员工每年平均要在这条路上行驶13000多公里,乘、换班车近300个小时,搬运桶装饮用水几百桶。要是遇到突降的大雪封山,换班人员无法成行,站内值班人员只能坚守,等好多天换班人员才能带着补给赶来,在这期间站内值班员只能喝苦涩难咽的地下水。而黑鹰山的地下水有害矿物质严重超标,喝起来有一种苦味,大家都叫它苦水。长期饮用会掉头发、口腔溃疡。

  据高峰回忆,2009年12月31日,恰逢值班员的换班时间,早8时,3位值班员高高兴兴上车回家过节,可途中车辆的两只轮胎先后爆胎,电话又没信号,寒冬腊月,3人只得蜷缩在车里等待救援。9个小时后,边防巡逻车发现了他们,打了救援电话。不料救援车迷路,直到2010年1月1日早上7时才找到他们。大家开玩笑说,“280公里的路,我们走了两年”。黑鹰山变电站建站8年,通勤越野车已报废了5辆,2013年底新配的哈弗越野车到今也已千疮百孔了。

  黑鹰山人口稀少,变电站供电面积却有1.8万平方公里,1户牧民、1个商业户、1个卫生所、1个派出所、1个镇政府、2个边防连、10家矿企就是全部的用电客户。高峰说:“供电客户少,一天看不到几个人,但工作在祖国的最北疆,我们这6名员工个个自豪得很,过得快乐着呢。”

  包音巴特,是主动要求来黑鹰山锻炼的。他认为:“这儿人员少,承担的工种多,我能很快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如巡视操作、检修、抄表、抢修、线路维护,故障处理现在都能处理。我不后悔来到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就是照顾不了家,尽不到丈夫的责任很内疚。我家在阿拉善左旗,回一趟家就要坐4天车,走2000公里。去年妻子怀孕,因为没人在旁照顾,不小心摔了一跤流产了。”包音巴特的声音有些哽咽。

  李直润,去年9月来的黑鹰山。“我曾在矿上工作过,了解电对矿企的重要作用,中孚、康达铁矿已经挖到400多米,一旦停电井下随时可能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保障矿企用电安全,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李直润还说,“去一趟矿区,远的往返要100多公里,一天只能干一个活,工作枯燥。除了所长,我们几个都年轻,有的是劲儿折腾,种树、种菜、养鸡,我们什么都干,就是要和寂寞作斗争,实现自我价值。”

  去年7月28日19时30分,边防某连来电话,连队处于河道中的供电线路遭到洪水侵袭,边防某连断电。20时30分高峰他们赶到现场,手持信号灯抢修故障,在22时30分恢复送电。指导员朱爱军对记者说,“在没有网电的时候,连队的净化水设备就是摆设,2009年黑鹰山变电站为连队架设了10千伏线路,战士们的饮水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如今,战士们可以上网浏览最新的资讯,业余文化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

  庆华集团黑鹰山矿业公司负责人张新刚介绍说,“2008年接入网电之前,企业靠柴油机发电生产,是现在网电电价的两倍。去年钢材市场受环境影响极大,铁精粉价格由1400元/吨下降到500元/吨。试想,我们还用柴油机发电生产的话,公司就倒闭了。”

  呼贝斯嘎拉图老人家,是黑鹰山变电站唯一的供电牧户,也是方圆几百公里唯一的一家小饭馆,兼营车辆补胎、修理。“没网电线路,饭馆就开不下去了。这里开始修铁路、公路,饭店、补胎生意都好了。我有4个冰柜,如果停电肉就变质了,那损失可大了!”老人对变电站给黑鹰山带来的光明充满感激之情。(记者苏海峰)

[责任编辑 孙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