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新牧民的故事】那木贺:转行搞起牧家乐

17.03.2016  11:54

那木贺夫妇接待客人。

  平坦又干净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具有蒙古族特色图文的一座座大门一字排开。快步通过整洁的白色花栏墙小道,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顶顶蒙古包,仿佛走进了古代的蒙古大汗营,这就是黄旗海畔边的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碱滩村。

  3月4日,记者来到碱滩村牧民那木贺家,跨入大门,9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和十多间新盖的砖瓦房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不由地称赞,这不愧是搞经营的老板的家。

  然而,富裕的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碱滩村是一个农牧混合村,全村常住户有192户,其中牧户有50多户,那木贺家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以前,那木贺和妻子主要以养奶牛维持生活。2010年因养奶牛行情不佳,夫妻俩一筹莫展,经多方征询亲朋好友的建议,夫妻俩下定决心转行搞牧家乐。

  “当时,村里的路况不好、环境差,根本无法吸引更多的客人,生意难做啊!”那木贺回忆创业初期的状况说道。

  2015年,碱滩村开始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村里修了水泥路、危土房变成了砖瓦房、破烂的院墙变成了整洁的花栏墙,这让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说起“十个全覆盖”工程,那木贺笑容满面,有着说不完的话,“自从实施了‘十个全覆盖’,村里的路畅通了,环境变美了,我们牧家乐的生意也火了,察右前旗、集宁附近的人们都喜欢来我们牧家乐作客,旺季一天能接待50来个客人,一年收入可达3到4万元,加上养羊养牛等收入,总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他用手指着院子,高兴地说:“你们看,‘十个全覆盖’工程,我家也是最大的受益户,政府给重新修建了院墙、牛羊新棚圈,有了新的牛羊棚圈,我们不再害怕雨雪天气了,可以安心地养牛羊了。”

  “为了更好地发展村里的牧业,去年争取项目为19户牧民每户投入2.2万建一个蒙古包,让牧民发展牧家乐!”碱滩村村支书包文英介绍说。有了好的条件和政策,让农牧民更有底气增加投入,扩大产业规模。谈及下一步的打算,那木贺说:“自己养羊和牛,然后加工成绿色牛羊肉和奶食品提供给顾客,用牲畜的粪便做肥料种蔬菜,给客人提供无公害蔬菜,这样就能组成一条产业链,同时也能农牧互补,吸引更多的顾客。以后我们还要增加客房的数量,把包间改造成暖包,这样就一年四季都能接待客人了。”(记者皇甫美鲜海军)

   【记者手记】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更多的农牧民增强了自信心和干劲,发展新型农牧业,让他们的生活富裕、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