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玉米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在河南省鹤壁市举办

11.10.2016  04:34

  

  为优化玉米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种植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技术支撑,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16年9月26日~27日在河南省鹤壁市组织召开了“全国玉米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17个省(市、区)农技部门、主产县代表和有关专家50余人参加了现场观摩交流活动。会议由全国农技中心粮作处副处长鄂文弟主持,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李军、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郑义、鹤壁市副市长刘文彪、鹤壁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波、鹤壁市农业局局长金志广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并参加了现场观摩活动。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聂丽娜农艺师和赤峰市松山区农牧业局张国福总农艺师参加了会议。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80万亩以上,产量100万吨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小麦基地县、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会议重点围绕高标准粮田建设、玉米适宜机械粒收品种示范展示、不同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比对和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集成等内容组织现场参观学习了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建设,河南省适宜籽粒机收玉米品种示范及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浚县试验站建设等项目实施情况,与会代表就生产技术等问题和当地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

  

  会议还组织参观了鹤壁市农科院,详细了解了鹤壁市农科院的发展历程与取得成果,参观了鹤壁市农科院试验园区的试验示范开展情况。

  下午,会议邀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的李明顺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张东兴教授分别就《关于新时期玉米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思考》和《国内外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讲座,并按照玉米产区划分有代表性的选择河南省、天津市、辽宁省、浙江省和甘肃省等五个省区的代表就当前各省玉米生产情况、玉米结构调整发展思路和替代技术模式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发言。

  最后,鄂文弟副处长强调,玉米结构调整要在科学分析,理性判断玉米生产形势,即:当前阶段性供大于求和中长期供需仍呈偏紧态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既要调减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更要调优优势产区的玉米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提出下一阶段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科学调整。 一方面各地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准确定位玉米生产的发展思路,优化区域布局,巩固和提升玉米生产的优势区域,突出全程机械化主体技术,提高玉米生产效益,加快玉米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促进玉米内部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开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的发展,严格按照以养定种,种养结合的要求,依托规模化的养殖企业,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并尽量选用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保障安全生产;同时,在中心城镇周边,按照市场消化能力,合理发展鲜食玉米。 二是坚持机械化引领。 在品种上突破资源限制,围绕当前玉米市场化收购的政策背景,进行适应性调整,在选择品种的示范推广上,注重品种的熟期适宜,耐密性好,抗倒性强,丰产性能好,矮杆多抗,穗位整齐,后期脱水快,适宜机械化作业;同时在技术推广的思路中及时纳入适宜品种,适宜密度,适宜籽粒机械收获品种筛选及完善籽粒机械收获技术和装备等内容的探索和应用。 三是坚持集成配套。 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引领,注重资源高效利用,集合良田、良机、良法配套,一方面抓关键技术,突出做好玉米单粒精播、种肥同播、增密抗逆、深耕深松、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协同等技术集成推广,另一方面抓重点模式创新,率先在玉米的优势产区推进机械单粒点播、秸秆综合利用、全程机械化等农机农艺紧密融合的技术模式集成示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是坚持指导服务。 近年来,农业生产气候灾害和病虫灾害呈现重发、并发态势,防灾减灾的任务长期而艰巨,技术推广部门要以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以技术培训为抓手,重点突出避灾减灾,安全生产,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技术落实到位,要结合各地主要灾害类型和灾害发生特点,提前制定预案,强化灾后恢复生产,减轻农民损失。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会议日程短,内容多,利用一天的时间既参观了现场,又听了专家讲座,还进行了省区交流,拓宽了思路,学习了典型,交流了经验,为玉米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