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挺忙

17.07.2015  12:05

  原标题: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挺忙

  驱车行驶在察右后旗的原野上,目光不禁被道路两旁广袤无垠的马铃薯田吸引。秧苗迎着日光舒展着嫩绿的身姿,数台大型喷灌机伸展着“臂膀”缓慢行走,场面蔚为壮观。

  在乌兰哈达苏木前进村,记者遇到了科技特派员郭建宝。“这几天主要是预防马铃薯黑痣病,我得赶紧去地里瞧瞧。”郭建宝疾步跨过地垄,捧着秧苗仔细查看起来。

  郭润是当地的种植大户,共种植了900亩马铃薯。“这不,上个月做了覆土,这几天苗都长这么高了。”郭润难掩笑颜:“每到关键节点,郭老师就会来指导我们怎么配药,怎么防病。不用说,今年的收成肯定好!”

  说话间,郭建宝的手机响了起来,又有农户电话咨询。“农户手上都有我们科技特派员的电话号码,每天除了在田间地头具体指导外,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打电话咨询。”郭建宝行色匆匆地赶往下一家。

  7月,万物生发,耕作繁忙。在乌兰察布市的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们忙碌的身影十分抢眼。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有的是长期从事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农民们总说,不管是“泥腿子”,还是农业专家,都是为农户创收的“智囊团”。

  在集宁区马莲渠乡霸王河村,科技特派员常建新就是农民嘴里的“泥腿子”。他在村里出名不是因为他是村民小组组长,而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在集宁区扣起大棚的农民。“他是我们村种菜的头儿,总能带来新花样,有啥难题问他准好使。”提起常建新,村民郭茂生有说不完的话。

  在一个黄瓜温室大棚里,常建新正喜滋滋地给黄瓜吊蔓:“我以为这批黄瓜苗活不成了,没想到现在都上市了。”原来,今年3月份,常建新发现黄瓜秧苗叶子发黄,还有一些斑点。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他断定这瓜苗是遭了霜霉病。“我只能给关老师打电话了。很快,关老师就把药送过来了,不但根治了霜霉病,还不影响黄瓜后期成长。”

  被常建新称为关老师的人就是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市新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关慧明。自1985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以来,关慧明一年有300天在农村度过,乌兰察布市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印刻着他的足迹。30年来,他为了给菜农服务,跑坏了3辆摩托车和3辆汽车,积劳成疾做了4次手术。

  乌兰察布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尤其适合种植冷凉蔬菜。通过不断研究,关慧明磨炼出一整套在冷凉地区种植蔬菜、防治各种病虫害的本领,培养出一批农民技术员,在乌兰察布市形成了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被当地农民誉为“科技财神”。

  “今年,全市共选聘了170名科技特派员,除了农技服务,还选聘了13名工业科技特派员和5名社会领域科技特派员。”乌兰察布市科技局农牧业科科长杨建表示,下一步,乌兰察布市将继续创新机制,拓宽服务领域。这些“智囊团”不仅要活跃在田间地头,还要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记者施佳丽 赵丹 见习记者韩雪茹)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