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留守儿童现状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凉城县

18.11.2015  16:37
  留守儿童,是个弱势群体。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更大关注,县妇联主席宁海燕借助凉城人大、政协常委的身份,每年联合妇女届的代表,向人大、政协提交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呼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针对这类提案,10月14日-16日,县政协主席马永在带领常委宁海燕、提案人刘晓娟(团委副书记)等一行深入凉城部分中小学就留守儿童学的习和家庭状况进行调研,由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组一行先后到留守儿童集中的凉城民小、三小、二中、天成中心校、麦胡图中心校进行走访、座谈,了解情况。通过调研,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理解不一致。在留守儿童的摸底统计中,有的人认为,父母双方都外出半年以上的才算留守儿童,而有的人认为只要父母一方外出半年以上就是留守儿童,还有的把孤儿、单亲孩子都列入留守儿童统计中。由于概念不清,造成统计数据不准确;   2、物质上的资助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经调查,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寄宿的不到一半。而且如今的两免一补政策,基本上解决了儿童的上学、吃饭问题,留守儿童急需的是亲情的陪伴、作业的辅导、心理的疏导。   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专业的疏导。留守儿童长期由祖辈或单亲监护,存在好多心理问题。虽然每个学校都设有心理辅导老师,但都不是专业的,没有资质,只凭曾经学过的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经验来辅导,所以效果不佳。   4、个别监护人的无良行为冷了爱心人士的心。每年都有通过关工委、团委、妇联等渠道救助的贫困留守儿童的项目,在项目实施后,会出现一些个别现象,主要表现在:有的资助金被监护人挪用;有的监护人因孩子不够资助标准没纳入范围而上访;有的因爱心人士的资助金没有及时到位而大吵大闹;有的监护人把结对帮扶人看做是万能的,孩子感冒了让出钱看病,换季了去要衣服,孩子毕业了让安排工作等,只要是涉及孩子的事大事小事都去找。虽然这些行为是个别现象,但社会影响很大,使一些本想伸出援助之手的空巢家庭望而却步,冷了爱心人士的心。   针对上述问题,对策如下:   1、统一留守儿童的界定标准,由关工委负责,协调各学校摸清底数,尽快建档立卡,规范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2、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座谈中,教育局局长表示,各学校要选拔热爱心理咨询工作、又有一定基础的2名老师(1男1女),由教育局联系专业的培训机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为每个学校投资10万元,配备开展心理咨询的设备,规范校内的心理咨询室,及时对问题儿童进行辅导;   3、各学校继续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自尊心特别强,不愿公开留守儿童的身份。鉴于此,第二课堂的开设,能让他们融入集体,展示自我,树立自信,有效改变他们内向、不合群、不愿同学交流的性格现状;   4、建立长效救助干预机制。由团委、妇联、关工委、教育局等相关单位出台方案,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为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搭建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平台,定期不定期开展活动,填补亲情缺失、加强亲子沟通、提升监护人素质,从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解决爱心人士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