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焦点】盘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健康”关键词

12.03.2015  11:21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健康中国”的提法。长期从事医改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教授表示,今年的报告“实、准、新”,谈及健康问题时瞄准了现在医疗服务的薄弱环节,同时还具备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指出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也有专家表示,部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落实,方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关键词:健康中国

  报告原文: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这是今年报告的一大亮点。提出打造健康中国,医改融入新理念。“健康中国”四个字,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为下一步医改目标指明了方向,意味着未来更加注重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病等群体疾病的防控;更加注重群众健康的水平和质量。第一要把危害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病要防控住,遏制住并有所缓解。第二不但要少得病,还更提高生活质量,更加健康幸福。第三,从改革角度提出来,更加注重制度、政策和机制在维护和促进健康方面的协同和配合。

  李玲(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目前国际上主流做法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不单纯是医药卫生领域的事情,还跟环境等其他问题相关。“健康中国”应成为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综合治理,减少疾病,全民健康才是根本。

  金维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打造“健康中国”的理念符合国际发展趋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目标。目前我国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医改不仅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涉及疾病预防、康复、居民健康意识等多方面。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

  报告原文: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多层次的、系列改革框架已经拉开,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新阶段。首先看到,明确指出要深化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第二,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过去我们是1000多家,现在是2000多家全面推开。第三步在原来34家城市试点基础上,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试点,也就是说,我们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扩容了。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在几个省份开展综合试点。也就是说,从最基层、到县级、再到省级的多层次框架拉开了,公立医院改革呈现区域性、系统性、综合性。这个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刘国恩(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最大的症结在于人财物过度集中在大医院,优质资源像吸铁石一样集聚病人,也让医务人员一边倒的投奔而来,加剧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使病人没有选择,唯有涌入大医院。因此,强基层是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但要让这个切入点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减少行政干预,靠市场的力量,由需求来主导,才可能让资源的配置越来越合理,否则供应和需求就会产生系统性的脱节和扭曲。

  关键词:医保补助标准

  报告原文: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

  庄一强(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以此可以看出,政府在加大医保投入上下了功夫。从320元到380元,虽然只涨了60元,但是涨幅比例高达18.75%。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个比例不低,要给政府点个赞!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首先要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对医保投入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速。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同时,“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力度很大。

  关键词:异地就医结算

  报告原文: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刘国恩(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异地就医的即时结算问题,近年来一直在逐步推进中,目前省内已取得显著进展,可以看到在四川这样的大省之内,病人跨越很多城市都可以享受到就医的便捷和医保的实惠。在实现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方面,目前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时间表。我觉得,步子还可以迈得再大一些,一般认为,技术手段是主要困难,例如医院需要识别病人参保地的政策情况,据此做出恰当的补偿,否则将承担巨大风险。但事实上,目前我们生活中异地购买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普遍,结算技术也已成熟。

  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这突破性的一大步,需要靠政府的决心来推进,在全国建起联通的信息网络。技术上不妨交由市场,请社会资本来参与实现,效率会非常高。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针对居民和患者异地就医中的费用结算问题,进行了服务的升级。这两步迈出来很不容易。主要因为我国幅员辽阔,省份较多,待遇、政策地区差异大,能够做到这两点是很不容易的。这也体现我们以前重投入,转变到现在服务和投入并重。

  关键词:多点执业

  报告原文: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

  庄一强(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的提法非常好,但是几乎年年都提到,说明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制度的全方位配套: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比如公立医院去行政化等,只有在大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多点执业才能成气候。目前只是“勇者上”,不成气候。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带来的好处则是可以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在名医的带领下有利于当地医生队伍业务能力提高。但是如何才能让大医院的专家们心甘情愿到基层多点执业,光凭喊口号还远远不够,需要具体的鼓励政策落地。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我对这一点是高度评价。过去提倡多点执业,但并没有指向到底在哪多点执业,这次明确提出到基层去,看得出来,我们国家对于强基层有更多的组合政策。

  刘国恩(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有助于使人才资源得以下沉。但要让医务人员获得从大医院走向社区的持久动力,需要在鼓励其多点执业的同时,保障他们在大医院的发展平台,人事编制不会丢失,减少其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工作的待遇落差,不用因为服务基层而使自己承担巨大代价。

  关键词:强基层

  报告原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刘国恩(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这将有利于医疗卫生的基层“碗底”得到强化。村医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他们的工作做好了,使农村居民不因小病拖延成大病,才能让基层越来越强,让居民留在基层看病的条件得以形成。

  王虎峰(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这是很少见的定量定向增投,增加的部分全放到最基层的村医那里去。与鼓励医生到基层执业等政策一起,说明我们国家在进一步强化基层和基础方面又有了新举措。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