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打造民族团结的亮丽风景线

29.01.2015  14:20

  守望相助  打造民族团结的亮丽风景线

  —— “总书记考察这一年”专题系列报道之三

  压题照片由本报记者牧人摄

  本报记者贾雪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殷切期望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我市蒙古族人口153万人,占总人口48%,约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1/3、全国的1/4、全世界的1/5,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做好民族工作,不仅关系着全市工作的大局,也关系着全区民族工作的大局!

  作为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我市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与民族工作密不可分。

  2014年5月6日,在市委四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杜梓指出,要按照总书记“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的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年来,我市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投入,在分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给予倾斜,民族民贸企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民生工程的实施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解决后顾之忧。

  社区里,民族团结融入市民生活;嘎查村中,各族农牧民亲如一家……

  民族民生总关情

  千事万事民生大事。如何让少数民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答案很简单,提高少数民族的就业率。

  作为蒙古族聚居地区,我市正积极探索蒙语授课学生就业新途径。

  2014年,市民委经过详细调研考察,计划联合通辽职业学院、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对未就业蒙古语授课高中毕业生开展2年免费职业教育培训,并推荐就业。这一方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此次培训招生对象为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市未就业蒙古语授课高中毕业生,预计招生174人。符合条件的个人不需缴纳学费即可接受培训。其中,通辽职业学院中专班2014年开设12个专业,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中专班2014年开设8个专业。学业期满,成绩合格,将颁发相应层次的国家承认学历认证书,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可实现毕业生“双证”就业。市民委、市人社局、学院以双向选择原则,推荐毕业生就业。培训合格返乡的学生,当地组织部门将列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

  按照高校招生政策,每人每年需要学费、住宿费、行李和服装费、伙食补助费等费用合计0.98万元,其中国家投入0.2万元,市财政承担0.78万元。按照174人预算,实施这项政策每年需要投入资金170.52万元,其中国家投入“两免一补”资金34.8万元,我市财政将补助资金135.72万元。

  此外,我市还规定政府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在自主公开招聘人员中,要从招录计划总数中拿出不低于20%的岗位,专门用于定向招录蒙语授课高校毕业生,旗县市区特别是蒙古族聚居的旗县还可以再适当提高录用比例。

  就业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而教育则关系民族的未来。

  为此,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突出抓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始终是我市关注民族发展的焦点所在。我市设立了每年300万元的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目前,各旗县市区均设立了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总额为556万元。此外,科左中旗每年为蒙古语授课中小学生发放助学金330万元(高中生110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20万元)。

  为鼓励蒙古族家庭为孩子选择蒙古语授课,我市对全市蒙古语授课14485名学前儿童补助管理费和保育费,每生每年1000元。

  为保证广大农牧区的适龄儿童接受和城里儿童一样的学前教育,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3年9月入学开始,对户籍所在地农村牧区新建213所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每人每月免除300元保教费和管理费的政策。全市新建213所幼儿园在园儿童36600人(其中蒙古语授课儿童有12142人)受惠,惠及资金为9882万元(其中蒙古语授课儿童的惠及金额3278.3万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市成为全国唯一实现从幼儿园到博士点全蒙语授课的城市,成为民族教育工作的佼佼者。

  民族产业大发展

  保利尔胶囊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那如三味片是民族药物与现代科技完美的融合,在治疗风湿、类风湿病中具有起效迅速、作用强大、药效持久、副作用小四大优势……

  这些走俏市场的新药均出自我市民族医药发展的龙头企业——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和集GAP种植、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民族制药企业,该公司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集聚和先进工艺、技术等优势,先后研制成功了止血宁片、天葵口服液、保利尔胶囊、那如三味片等新药。目前,该公司以生产“蒙王牌”蒙成药、中成药为主,包括七个剂型200多个品种,其中多个产品为全国独家生产,该公司生产技术、管理与设备均处于国内民族医药生产企业的领先水平,生产能力更是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我市将现代蒙药产业作为全市十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扶持,除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外,还有库伦蒙药厂等多家蒙药重点生产企业,“珍宝丸”“保利尔胶囊”“清感九味丸”“暖宫七味丸”“扎冲十三味丸”等产品畅销全国。

  库伦旗多年受地理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制约,农村土地整治难度大、整治规模小。为了切实解决库伦旗农村土地整治难题,我市因地制宜,探索开展衬膜水稻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经过平地、衬膜、回填、修路、上电等配套工程建设,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共建成稳定稻田3306亩,秋收归仓后项目区共产水稻264万斤。项目区所产的水稻均为“绿色沙漠水稻”,年创收入达609万元,成为我市新兴的民族特色产品。

  目前,我市拥有库伦荞麦、扎鲁特葵花籽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原产地商标2件,先后成功申报了科尔沁、蒙古王、蒙王、宇标等8件中国驰名商标,民族民品企业发展势如破竹。

  民族地区有其特有的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是我市做好民族工作的重大课题。

  为做好这一课题,我市明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

  在民族团结示范嘎查村中规划养殖专业村、标准化种植专业村、特色种植专业村、劳务经济专业村、旅游服务专业村、生态产业专业村,组织示范村与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增强产业化带动和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挖掘整理民族服饰、民族食品、民族医药、民族用品和民俗文化产品体系,形成区域、规模、特色优势明显的民贸民品企业集群;

  积极发展壮大商贸物流、家政养老、休闲健康等新兴服务业,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浓郁、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将文化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民族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年来,我市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蒙药、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科尔沁牛业、蒙古王实业等民贸民品龙头企业影响力飙升,科尔沁那达慕文化园、大青沟旅游区、孝庄园等“十大旅游工程”成为民族文化的知名品牌……

  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为通辽民族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民族团结一家亲

  像通辽这样的蒙古族人口聚集地区,人民群众对蒙医药的医疗保健需求很大。为满足群众需求,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自治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国家GPP标准的蒙药制剂室和自治区首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立了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药临床药理、蒙医血液病、脑病、肝病、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蒙西医结合药物等7个研究所,成为自治区东部区蒙医药产、学、研中心。

  为保证基层农牧民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与40家基层医院建立协作、对口支援的关系,长期进行技术服务、医疗协作、专家支援、免费培训蒙医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解决了农村牧区患者缺医少药的困难,达到了医疗资源互补的良好效果,为我市编织农村牧区三级蒙医药服务网络奠定了基础。

  该院在2014年被评为“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同样获此殊荣的还有科尔沁区永清街道巴黎之春社区、科左后旗阿古拉镇达林艾勒嘎查。此外,奈曼旗公安局副局长王孟和巴雅尔、库伦旗阿其玛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林发、扎鲁特旗巴彦胡硕镇图布信嘎查牧民常鸽被评为“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2004年,吉林姑娘黄亚波嫁到科左中旗努日木苏木乌兰嘎查。

  2014年12月,记者来到黄亚波家。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婚纱照。“结婚的时候没拍婚纱照,今年正好是我俩结婚十周年,就带着孩子去补拍了一套。”黄亚波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见到有客人,黄亚波的婆婆热情迎接,说了一大串蒙语。见记者听不懂婆婆的话,黄亚波连忙说:“我婆婆请你到炕上坐,炕上热乎。”这位汉族姑娘俨然是一位蒙汉兼通的“翻译”。

  黄亚波告诉记者,刚到这儿的时候什么都不适应,和婆婆语言不通,两人靠打手语交流。后来,村里“春晚”排练节目,她主动参加演出,村民们也很热心,教她跳蒙古舞。黄亚波被蒙古族文化吸引,被蒙古族淳朴的民风感染,也开始下意识地学习蒙语。

  见儿媳整天在家里闷不做声,婆婆心里也不是滋味,便求会说汉语的老伴教自己说汉语。为了与儿媳交流,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成了村里年纪最大的汉语“学生”。

  如今,黄亚波成了蒙语“翻译”,她的婆婆也变成了“汉语通”。作为蒙汉融合的亲历者,黄亚波同时也见证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我每年都会回吉林老家,以前回去的时候觉得老家的发展比婆家这边好。但是近几年,尤其是近一年的时间,我们这变化太大了,现在回老家就觉得比这边落后好多,我都不太愿意回去了。”

  的确,2014年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一年——

  农牧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走在平整的马路上,出门有超市,就医很方便……

  2014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了基础设施向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覆盖、城市文明向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辐射,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到2017年,我市的2093个行政嘎查村将实现农村牧区危土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通电、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村级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