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妇联着力打造留守流动儿童温馨家园

28.09.2016  16:37

      锡林郭勒盟首个儿童家园启动以来,盟妇联以留守流动儿童为重点,不断推动儿童家园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突显品牌效应,引导各级妇联组织建设好、管理好、打造好和利用好儿童家园。    一是规范标准,建设好儿童家园。 制定了《锡盟“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儿童家园的总目标和任务及工作要求,确定“整合资源、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思路,规范儿童家园“六有”标准:即有统一标识、有固定场地、有管理制度、有专兼职人员、有特色活动、有档案资料,从制度层面着力抓好儿童家园的整体策划、顶层设计和集中部署。同时打造锡林浩特市、东乌旗等示范儿童家园样板,从建设模式、设置配备、运作管理、服务活动、队伍培育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在推进全盟儿童家园标准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共有自治区级示范家园6个,盟级示范家园15个。    二是强化指导,管理好儿童家园。 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建设的通知》、《锡盟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家园管理办法》、《锡盟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对儿童家园的规划选址与设施设备、工作人员、日常服务及管理等内容做了明确要求,将儿童家园建设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带妇建和妇女工作业务目标考核中,实行考核评比机制。各儿童家园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制定家庭教育、考勤、教学、活动、家访等一系列制度,完善日常管理、档案记录、志愿活动、咨询接待等各项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度,为留守流动儿童建档立卡,了解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情况,采取定期走访、志愿帮扶等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关爱措施。    三是整合资源,加大儿童家园投入。 通过推动纳入“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列入政府重点项目、办实事项目等方式争取建设资金。如锡林浩特市在呼格吉勒社区项目落成前期与社区同步整体建设,投入10万元用于儿童家园场地装修、设备购置等,随后又为其新增了“快乐游戏室”、“益智天地”、“科普探索”3个功能室。整合文化、民政、卫计、教育、工会、团委等部门的项目资源,将儿童家园建设与文化书屋、青年艾里、职工之家、人口学校、互助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相结合开展,各部门有效联动,不断拓宽儿童学习、交流、娱乐的服务平台。       四是探索创新,实现家园服务专业化。 各地努力探索“妇工+志愿者”社会工作方式,建立三支基本队伍,即:社区妇联干部、妇女骨干为主的妇女工作者队伍;离退休老同志、大学生等社会热心人士为主的志愿者队伍;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为主的专家队伍。广泛吸纳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志愿者等参与日常服务管理,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快乐阅读”、“关爱谈心”等主题服务活动,形成儿童家园关爱活动常态化。随着儿童家园项目的不断推进,又拓展了党员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外教志愿者等各类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延伸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模式内容。家庭教育服务体系试点旗县东乌旗探索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形式,将社区儿童工作人员纳入公益岗位,稳定儿童公益队伍,实现儿童家园服务专业化。       五是特色服务,打造留守流动儿童温馨家园。 设立心理咨询室,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追踪服务;开设妇女儿童维权站,维护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打造便民微信平台,开通儿童保健服务、家长学校、与文明同行等板块,更快捷方便地普及科学育子观念;创建四点半课堂,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举办家庭教育沙龙,对留守流动儿童家教困惑进行互动回答;开展关爱行动,通过单亲特困母亲援助行动、“爱心妈妈”互助活动、捐资助学、邻里关照等活动,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进行走访慰问,帮助弱势儿童,解决她们学习生活困难。还将儿童家园建设与妇联基层组织示范创建相结合,与“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相结合,使儿童家园建设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泛,真正发挥其综合性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