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绘出百姓幸福生活新画卷

01.07.2016  03:39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30日电(王宇天 石毅) “水也不用担,柴也不用背,老也老了没想到日子过得这么好,每天看电视打扑克晒太阳……”79岁的赵花儿老人眼睛笑得眯了起来,脸上深深的皱纹也藏不住来自心底的“喜悦”。

    5月26日下午,在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的互助幸福大院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老人们在院子里晒太阳,唠家常,锻炼身体……

    这是包头市石拐区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而今,走进石拐区的农村牧区,随处可见规划整齐的村落,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整洁别致的庭院,鲜花点缀的文化广场,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自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石拐区紧锣密鼓进行安排部署,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共同描绘出一幅百姓幸福生活的新画卷。

    就地整治 集中改造

    石拐区地处阴山山脉腹地,大青山南麓,区域面积761平方公里。全区农村牧区呈现“点多线曲面狭”特点——自然村落多,零星分布,各嘎查村人口少,位置相对偏远,农牧民老龄化严重,收入偏低。

    “立足区情实际,石拐区按照“三集中、四结合”工作思路,将98个自然村撤并整合为52个,采取就地整治和整村搬迁等措施,因地制宜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石拐区委书记雪松说。

    “三集中”即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原则,实施喜桂图新区“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业园区“园中村”异地搬迁、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百户村落就地改造,沉陷区、生态脆弱区、旅游公路沿线村庄撤并搬迁,推动零散村落农牧民逐步向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生态旅游区“三核”集聚。

    “四结合”就是坚持与创建全国小城镇示范区、传统文化名村、智慧城市、创5A级旅游景区相结合;坚持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坚持与村镇体系规划相结合,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创出品牌。

    “城中村”、“园中村”、老工业区棚户区中的农牧民也通过“十个全覆盖”改造或异地搬迁获得很大实惠。

    “住了几十年的平房,终于有新楼房住了,再也不为冬天烧煤受冻、上下水不方便困扰了,周围学校、医院、市场等都有,咱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64岁的马场村民赵贵宝分到了一套“城中村”改造大德恒街道城乡一体化项目90平米的安置楼房。

    针对地区山多平地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以及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居民搬迁后大量农牧民散居其中的实际,石拐区因地制宜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旅游公路沿线征拆,“城中村”、“园中村”异地搬迁,生态脆弱区、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区转移搬迁;针对生态脆弱区、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区地处偏远、农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重点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其中,实施马场村整体改造,建成安置房10栋416套,安置马场、铜铺窑子、公益店等村村民986人。2016年拟实施后营子村整村搬迁项目,解决后营子村1200户农牧民的安居问题。

    以“十个全覆盖”工程带动,加快城乡统筹,保障喜桂图新区周边农牧民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实施当铺窑村和北福永居村整体搬迁项目,在喜桂图新区建成安置房6栋235套,安置村民566人,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带动,促进企业发展,改善工业园区周边农牧民生活环境。

    其中,建成棚改房10栋460套,安置沉陷区范围内农牧民120户284人。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带动,推进中心集镇建设,改善沉陷区和地质灾害治理区农牧民的生活环境。实施爬榆树、吉忽伦图嘎查、缸房地村移民新村项目,建设安置房268套,探索“集中居住、抱团养老”的新模式,为60岁以上老人建设互助幸福大院160套,配套建设了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搬迁安置周边农牧民1014人;2016年计划再兴建养老院和幸福大院104套,安置生态脆弱区、沉陷区以及周边老年人104户250人。

    整村搬迁实现了搬迁农牧民户均一套新居的目标,配套实施的各类保障机制解决了农牧民后顾之忧。特别是幸福大院的建设,为解决贫困地区农牧民养老问题探索出一条路子。

    “新房子又宽敞结构又好,抗震能力也高。政府给咱农民盖起来这么好的新房子,心里咋能不高兴!”石拐区五当召镇平渠壕村村民邬过兵兴高采烈地说。曾几何时,石拐人编写顺口溜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治安靠狗、红火靠酒、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可如今,林立的高楼、洁净的环境、流光溢彩的夜景、宽阔的马路……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画卷。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来到村里转一转,大街小巷首先看;各家各户房咋样,是否都有电线通;学校房子牢不牢,商店商品全不全;卫生室里看一遍,村部广场文化院;入户要到水缸边,打开电视把台选;坐在炕上唠家常,问问保险全不全……”石拐区后营子村村民赵国华的一首打油诗道出了自治区“十个全覆盖”的含义,也说出了石拐区全区上下推进这项工作的内容。

    为消除失地农牧民的后顾之忧,通过“村企共建”等保障机制,推荐园区企业用工。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农牧民投工投劳,促进农牧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扶不起来养起来”“低保优先”等兜底脱贫做法,加大老弱病残农牧民保障力度,实现老有所养、残有所救、病有所医;增加搬迁征拆补贴力度,提高农牧民补贴性收入;投资1.8亿元将5059名失地农牧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人均补贴资金4万元。

    吉忽伦图苏木三岔口村袁大爷患重病住院,医药费、治疗检查费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袁家变得一贫如洗,靠务农收入根本无法继续接受治疗。“现在好了,申请的低保批了,资助额也提高,看病住院还能新农合报销,咱日子越来越幸福了。”老人激动地说,“前不久,咱看病花了1万多元,通过新农合报销了6000多元,家里负担轻了!

    一排排整齐的小平房,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在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的互助幸福大院里,不少老人在院子里锻炼身体,唠家常,晒太阳,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幸福”的味道。

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的互助幸福大院里“唠家常”的老人们。(摄影 石毅)

    “可是赶上好时代啦,我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88岁的李翻老人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是14年12月搬来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互助幸福大院的,过去在旧的爬榆树嘎查里,自己住的是两间小土房,“吃水要去井上担,烧柴要去野滩捡”,自从搬来幸福互助大院里,他和老伴儿的日子舒坦多了,平常的日子除了打牌看电视就是和院里的老人们“拉家常”。

    爬榆树嘎查党支部书记王二云介绍说,入住大院的老人们过去生活成本低,考虑到入住后生活成本增高,区里按照精准扶贫等政策最大程度帮扶老人们脱贫,暖气费减半,水费不收,每位老人每年除吃穿外生活费用不超过600元。而通过低保政策应保尽保,50户中35户老年人享受低保政策,每名老年人每月有400元左右收入;同时,大家住新房拆旧房中,旧房每平方米补偿350元,也有一定的收入;另外,按照每人耕地10亩算,每亩160元土地流转可获1600元,农村养老金、煤补、医保、慰问等政策都全覆盖,这样入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基本解决了。

    “其实像幸福大院、养老院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让老年人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消除孤独感。”石拐区民政局局长汤化雨说。“这些年我们探索了多种养老保障方式,居家养老、机构收养、签订协议等措施为的就是真正让石拐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还要让农牧民生活更方便。”石拐区委副书记魏强介绍说,石拐区在喜桂图新区设立区级市民大厅,在苏木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站,在17个嘎查村设立便民服务室,在农牧民流动相对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同时成立便民服务小分队,对偏远的自然村开展惠民政策办理、送医送药等服务。形成区、苏木街镇、嘎查村、村小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切实提升服务农牧民水平。

    产业拉动 项目带动

    “石拐区是典型的沟谷小农业,种植经营模式单一,难以发展壮大”,石拐区委副书记魏强介绍说,在推进种植、养殖互动发展的同时,石拐区将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农牧业产业化项目促进农牧民就业,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实施产村融合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引进古顺园、华西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按照“政府+金融+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建设肉羊、肉牛养殖和食品深加工基地,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了肉羊产业化托管协议,指导其进行科学化养殖,每年按比利返还红利,彻底解决农牧民生活出路问题。

    说起龙头企业带动扶贫,五当召镇缸房地村58岁的村民吕存贵字里行间流露出实惠:“我在村里的古顺园养殖基地入了股,去年分红3万块,年轻人外出打工也不过这样,致富有盼头,这得感谢区里扶贫好政策和村企联合党支部了。

    “充分发挥五当召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多点开花增加农牧民收入,将农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在五当召旅游公路沿线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非农产业及熏衣草等林下产业”,魏强介绍说,石拐区重点推进包头市希望花舞人间生态农业园建设,打造以葡萄种植采摘、丹麦风情小镇、酒庄部落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综合体,着力培育现代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在五当召镇新曙光村,投资160多万元、4000亩大的人工山樱桃种植基地正在紧张耕种,目前播种接近尾声。村主任温宽介绍:“这只是村里山樱桃基地的一部分,在脱贫定点帮扶单位市政协和区相关部门支持下,今年投资近40万元兴修了9公里的上山砂石路,解决了防火、运输等问题,兴建了苗圃15亩,秋天将对村里的6万多亩天然山樱桃进行查漏补缺栽种,到时候村里将形成7万多亩的山樱桃基地,准备发展山樱桃采摘和深加工项目。以往带皮山樱桃果实每斤就2元多钱,赶上好收成,这片大山将变成‘金山银山’,经济效益可观。

    目前,石拐区1095名包头市级贫困人口中,实现稳定脱贫的已有651人。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30元。

    “今年,“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入全面攻坚收尾阶段,石拐区将不遗余力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将工作做细做实,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各项工程,真正让生活在农村牧区的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为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区委书记雪松说。

    各项工程实施,让石拐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沿喜桂图新区区间道、包石一级公路、石五二级公路向前行:道路宽广整洁让人畅心;马场新村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成为喜桂图新区地标建筑;青山村白墙蓝顶居落非常夺目,正在培育绘画采风基地;缸房地村黄墙红顶建筑群融入藏式风格,成为一道风景线;爬榆树村栋栋二层村民住宅鳞次栉比,在大山深处格外靓丽……

    2014年至2015年,石拐区已投资8.17亿元,实施了32个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就地整治村26个,整村搬迁村8个,惠及农牧民2793户7031人。2016年,计划投资3.29亿元,实施剩余22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包括整村搬迁13个村、就地整治9个村,彻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一间间标准的活动室、一排排明亮的砖瓦房、一股股甘甜的自来水、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石拐区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绘出了百姓生活的新画卷。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